返回列表 发帖

BTV《奇纪实》:百分之一的人迷上驾驭一头野兽

时间:2016-2-24  文章来源: 搜狐

  导语:年轻时有辆哈雷,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此生无憾。
001.jpg
  这是一头令人迷恋的野兽——丰富的肌肉感、充满力量的怒吼、炸街的快感、决不妥协地自由狂奔。
002.jpg
  它几乎占据了这些词汇:青春、自由、热血、摇滚、愤怒。它从来不用证明自己的特立独行,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头野兽是男人们心中的圣杯,当它距你几公里之外,你就一定会知道,是它来了!
003.jpg
  “这不是摩托车,这是台哈雷。”布鲁斯·威利斯在电影《低俗小说》中这样说。对于它的拥趸来讲,哈雷·戴维森不是一辆摩托车那么简单,它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强劲的马力、大排气量产生的独特轰鸣声、炫目的色彩、硬朗的造型,这些都符合人们对力量和自由的物化想象。
004.jpg
  最初,制造这样一辆车,并不是为了塑造某种文化,而是人们追求更快速度的本能。南北战争后,美国快速进入了工业化。1901年,威斯康辛州一家自行车厂的车轮安装工威廉·哈雷辞职,跟老友亚瑟·戴维森一起研究用发动机驱动自行车。
005.jpg
  一个4.5米长、3米宽的棚子,这就是最早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
006.jpg
  最早的摩托车原型是什么样,应该就是一辆带发动机的自行车吧!
007.jpg
  哈雷摩托最早的用户是大都市的警察,“有了它们,你手下的警官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跑遍全城。”他们成功说服警察局长。
008.jpg
  哈雷·戴维森与20世纪美国一起成长,共同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也催生了一代对摩托车着迷的美国大兵。
009.jpg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一则题为《一个美国人和一辆美国摩托》的图片新闻,摄录了盟军下士罗伊·霍尔茨就骑着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在德国的领土上的画面,一夜间成为全世界几百种报纸的头条新闻,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此声名鹊起。
010.jpg
  哈雷之风也来到中国。1923年5月7日,建筑学家梁思成骑着哈雷摩托车载着弟弟一起参加由北大学生组织的一场纪念活动。当车驶出南长街的时候,被北洋军阀交通次长金永炎的车撞了。梁思成严重受伤,成了跛脚。
011.jpg
  那些着迷于哈雷摩托的硬汉们一定有一个标配——皮夹克。但你未必知道,它的出现是因为哈雷·戴维森公司差点活不下去。1929的大萧条让美国的商业急速萎缩,哈雷·戴维森的销售量下降了近80%。四位合伙人突发奇想,找到一种革命性的营销方式——开始出售印有品牌商标的皮夹克,从此,这些哈雷骑士都穿上了黑色做旧的皮夹克,甚至摇滚歌手们也趋之若鹜。
012.jpg
  哈雷摩托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哈雷摩托的狂热爱好者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被他人理解,想采取一种不同的交通工具,留下一种“坏男孩”的形象。他们中间最声明狼藉的一群人,建立了一种新的美国流浪者群体——摩托帮,地狱天使等,他们故意取了有负面意义的名字,以宣示自己脱离了主流社会。
013.jpg
  被认为“喊出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心声”的电影《飞车党》,就讲述了那些摩托车手的真实个性。它取材于1947年的“霍列斯特骚乱”——在加州一处小镇的国庆活动中,美国摩托车协会赞助举行年度的“吉卜赛巡游节”,结果从全国涌来4000名摩托车手,场面失控,最后演变为骚乱。事后,主办方摩托车协会声称“99%的车手都是守法的好公民,只有剩下那1%的是暴徒。”自此,英文中增添了一个词——“百分之一的人”,专指反社会的摩托车手和摩托车俱乐部。
014.jpg
  正当摩托车运动变得越来越黑暗的时候,1956年,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联邦政府助建公路法案》,在东岸到西岸之间修建了近66000公里的州际公路,这意味着买到摩托车后,可以自由地驰骋在开阔的公路上。
015.jpg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雷摩托逐渐扭转了负面形象,变成一种时尚。当你跨上一辆哈雷,似乎就意味着“自由”正在发动。
016.jpg
  驾驭一辆这样的猛兽的感觉或许就像《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中所说:“它(哈雷摩托)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让那份踏实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

  正如哈雷 · 戴维森的广告语所说:路从这里开始,没有尽头!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