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Vespa随想:承载创新的摩托车 [打印本页]

作者: 品生品死    时间: 2014-1-17 14:03     标题: Vespa随想:承载创新的摩托车

文章来源: 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CHRIS HOSMER

    我的同事蒋凡可先生对于Vespa有着深刻的情感,他对于Vespa在未来如何创新有自己的猜想。

    前不久,Vespa公司与宝莱坞的万人迷Siddharth Malhotra(施坦·马洛萨)共同为最新型号VX揭幕。这款摩托车专为印度市场研发,铬金属元素、全新米色座椅和无内胎轮胎,给骑行者带来额外的舒适感,在颜色选择上,除了独特的金属绿色、大红粉红双色,还推出一种被Vogue杂志前主编Diana Vreeland (戴安娜·弗里兰)称为“印度海军蓝”的颜色,不仅为了与印度市场贴近,更是为了向Vespa所代表的青春和自由精神致敬。

    Vespa摩托车之于意大利,就像凤凰自行车之于中国。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第一次看见Vespa应该是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穿着蓬蓬裙,开着摩托车载着西装革履的格里高利·派克,穿过罗马的街头巷尾,那辆摩托车就是Vespa。

    我生于长于二战后的意大利。谈起Vespa曲折有趣的历史,还要简单提及设计生产它的比亚乔公司(Piaggio)。这家创立于1884年的公司在二战期间为意大利生产用于战争的船舶、火车、飞机等设备。战败后,比亚乔的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Vespa就诞生在这片废墟之上。因此当1946年第一辆Vespa面市时,它立即成为整个意大利战后重建的象征。更重要的是,Vespa是一个创新,是对意大利当年局势的创新回应。

    废墟一片的城市中,汽车无法通行,摩托车成为了意大利民众可以负担的交通工具,这个明智的商业行动和经济举措,也为年轻人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时期,我逐渐爱上了设计。

    如今的Vespa不仅在美国的都市随处可见,还开始在新兴市场如印度扎下根基,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骑起来很酷,Vespa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Vespa在意大利被视为迈向机动化交通的第一步。当年战后重建时,有了Vespa的帮助,人们才得以在那片土地上自由移动,恢复和发展经济。Vespa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并激发了一批向往自由的人们投身社会变革。一个有趣的现象能让我们对意大利当时的社会氛围窥斑见豹: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裙子开着Vespa摩托车的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推进器,这个灵活敏捷的机器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和生活的乐趣。

    在意大利,Vespa有两个版本:罗马人用它来摆酷,从一个广场拉风地驰骋到另一个广场;另一个版本只注重功能性,它的主要用途就是配送和载物。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印度广袤的乡村,农民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幅常见的画面是:他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赶着堆满了芥菜或茉莉香米的驴车向市集行进。如果这些农民有一部Vespa摩托车会怎样?

    看到这里,你一定在腹诽,一个宝莱坞明星买的摩托车能是一个贫穷的印度农民负担得起的么?那么我们换一种思维,如果Vespa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模式呢?

    在没有蜂窝信号接入的地区,Vespa也许可以改造成移动热点或者卫星通信供应点,或者,Vespa改装成一个发电机,为一座村庄在夜间供电,而它本身的能量供给可以通过太阳能板充电的电池来实现,无需消耗任何燃料,这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地区尤为适用。这种模式下的Vespa不仅能够产生电能,创造经济机会回馈社区,同时还能发挥它运输载物的基础功能,这就使得Vespa和社区之间产生了共生效应。更进一步考虑,也许它能取代大都市中ZipCar这样的租车服务或乡村地区的公用自行车系统,满足大家庭的出行需求(汽车负担太高,自行车无法载物)。

    相比一部汽车,一辆摩托车要容易负担得多,对那些正在往都市扩张的乡村人口来说,摩托车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更容易维持下去。中国这个城市化浪潮中的国度已经从自行车之国迅速演变为私家车大国,但雾霾天的肆虐或多或少拜滚滚车流所赐。也许Vespa的下一个创新地就在中国?




欢迎光临 e摩社区网 (http://bbs.91em.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