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哈雷险被日本摩托车挤垮
[打印本页]
作者:
tdmy
时间:
2018-7-20 15:01
标题:
哈雷险被日本摩托车挤垮
时间:2018/7/3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下载
(35.83 KB)
2018-7-20 15:01
最近,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宣布,由于欧盟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将导致成本上涨,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海外。这并非哈雷首次面临重大挑战,20世纪下半叶,日本摩托车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哈雷公司一度岌岌可危。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叛逆文化”促成哈雷摩托车风靡一时。1953年电影《飞车党》被认为喊出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心声,烙上反叛文化的标记。与此同时,哈雷公司利用不当商业行为和霸道手段推销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这也让哈雷公司走上一条经济灾难之路,并使公司濒临破产。日本摩托车从60年代起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本田公司在美国投放的广告将该公司摩托车描绘成一种干净的、良好的产品,是具有“社会危害的”哈雷摩托车很好的替代的。1959年,本田在美国售出1700辆摩托车,11年后,在哈雷摩托车变成公路“坏小子”之后,本田摩托车的销量达到50万辆。此外,其他海外竞争者也纷纷涌入美国市场。
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哈雷公司总裁威廉·戴维森谴责本田等公司向美国倾销产品。但事实上,哈雷自己的管理不善影响了其业务发展。后来出任哈雷首席执行官的沃恩·比尔斯透露:“我们被日本人击败是因为他们是更好的经理人,他们是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自己的业务并注重细节。”
1969年,哈雷公司在家族运营62年之后接近破产,美国机械制造公司收购了哈雷。然而,在机械制造公司管理下,哈雷的业绩更加糟糕,无法同日本对手竞争。新老板竭力排斥哈雷品牌,将旗下所有产品都冠上机械制造公司的牌子,此举对哈雷品牌来说无疑雪上加霜。1911年时,美国已有超过150家不同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到1978年,美国境内只剩下三家大型摩托车制造企业,其中两家是日本企业。美国本土产的哈雷摩托车无法在美国获得利润,哈雷面临着国内市场份额迅速下滑的困境。1980年,进口摩托车占重型摩托车市场份额60%。
更为严重的是,哈雷内部劳工和管理团队互相争斗,导致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质量越来越低劣。1981年,包括威利·戴维森(原哈雷公司总裁威廉·戴维森之子)在内的13名私人投资者以低价购回哈雷公司,之后哈雷的业绩仍没有起色。到1982年,这个重量级市场出现国内市场增长率为零,而进口市场份额为69%的局面,哈雷到了倒闭边缘。但哈雷不是寻求在质量、价格和性能方面同日本摩托车一争高下,而是再度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投诉。1982年9月1日,哈雷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一份呈请书,请求使其从美国进口重量级摩托车的破坏性措施中解脱出来。这场法律行动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摩托车产业“最后一次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随之出现,甚至催生了现在被称为“哈雷法”的法律。哈雷公司的请愿促使国际贸易委员会向里根总统提议,将摩托车进口税提高5年。然而也有组织和个人强烈反对提高关税。美国自由主义智库卡托研究所发表文章警告说,新关税无疑将使美国经济遭受挫折。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员承认,即使提高了关税,哈雷公司仍然很有可能倒闭。
1983年,里根政府对哈雷的竞争对手日本摩托车生产商加征关税,关税从4.4%提高到49.4%,这帮助哈雷的管理层重组公司。除了依靠政府帮助之外,哈雷公司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包括改造工厂、引进创新型的1340ccV2引擎以及推行实时库存管理系统等。高关税导致日本进口摩托车价格大幅上涨,加上哈雷大力提高质量及革命性创新,仅仅4年时间,哈雷就夺回美国摩托车界的老大地位。1987年,哈雷公司主动请求里根政府取消对日本进口摩托车加征关税,哈雷称自己不再需要保护。同年5月,里根总统前往哈雷生产工厂参观,里根告诉流水线工人们:“我们正在走向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繁荣之路,我们会乘坐哈雷(摩托车)到那里!”
图片附件:
001.jpg
(2018-7-20 15:01, 35.83 KB) / 下载次数 763
http://bbs.91em.com/attachment.php?aid=130618&k=f2a2cad8141d34639461873d5a4cc956&t=1734856323&sid=9RN69r
欢迎光临 e摩社区网 (http://bbs.91em.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