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425
- 帖子
- 668
- 主题
- 413
- 精华
- 0
- 积分
- 13698
- 威望
- 4476
- 金钱
- 4496
- 贡献
- 4726
- 在线时间
- 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3-24
- 最后登录
- 2022-2-20
|
飙车族:摩托车更刺激
时间:2012-7-26 文章来源: 上海青年报
一些年轻人把“飙车”视为表达青春的方式,但更多人却把“飙车族”视作噪音和危险制造者。
深圳“5·26飙车案”之后,一系列“飙车”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先是34辆法拉利集体“飙车”被曝光,之后又有一辆从杭州驶往上海的阿斯顿马丁创下了时速258公里的“全国最高超速纪录”。7月22日清晨,外滩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年轻人身亡,事发时,宝马车的车速达到140-180公里/时,严重超过了外滩隧道40公里/时的限速……
人们不禁想问:“飙车族”究竟是群什么人?他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近日,记者走近这个群体,了解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与心态。本报记者丁元元
》近身窥探
经历 六年级就能开幸福125 罗山路时速能上300公里
“玩车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记者见面时,阿肖的脖子上装了个颈托,他十分坦然,似乎并不觉得戴着这么个玩意儿有什么惹眼的。“上星期在外地开摩托车时摔了一跤,颈椎上有点旧伤复发,没什么大事。”
这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小伙子,面部轮廓硬朗,将近30岁的年纪,却还留着一头个性的发型,有些特殊的项链、戒指以及服饰——真的是那种走在路上就可以让人看出“另类”的年轻人。
“系上安全带吧。”坐上车,阿肖提醒记者。换挡加速,一切轻车熟路,斯巴鲁汽车发出比普通民用车更大的轰鸣声,如离弦之箭般弹出。上了晚上八九点的高架,感觉猛的一下,人有一种向后仰的冲动,后背和汽车座椅挤得更近了。一看时速表,已经在140公里以上了,车如鱼儿在水中一般,左突右闪。“你在车上我就不开太快了。”阿肖笑道。记者摇下车窗,风像是一位豪客,硬要把空气作为礼物,使劲往车窗缝里塞。
“我小学六年级就玩摩托车了,最早是开饭店的老爸买了辆‘幸福125’,我妈让他教我开,没想到我学会了她又是第一个反对我开的,因为我的速度太快了。”阿肖回忆说:“其实那时我也就开到时速100公里出头点。”
“要说玩车,摩托车可能比汽车更刺激。摩托车时速从0加到100公里只要2秒多……我以前从金桥骑车去南汇,罗山路上一个路口,我就能加到时速300公里,到红灯前还有时间刹车。”阿肖掏出苹果手机,如数家珍地秀他之前的一辆辆“座驾”,便宜的两三万元一辆,贵些七八万,再贵的十几万甚至更多。
“汽车我玩得不算多,资金也有限,最多也就是Evo、斯巴鲁这种级别的,”阿肖算了一笔账,“最多的时候,我手里有3辆摩托车,因为车消耗得比较厉害,所以一般两年内都要转手。这些年来,我先后换了十几辆摩托车、还有几辆汽车,花在换车里面的钱,怎么也有上百万吧。”
阿肖的住所,在金桥地区的一处老公房,房子也不算大,装修也已陈旧——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不算太差,但要说是开豪车住豪宅的“富二代”,恐怕还真算不上。更人难以理解的是,迷恋极速的他却喜欢养乌龟,一天要花上几个小时去打理那些最慢吞吞的动物。
观点 社会对玩车的误解太深 中国哪有什么飙车族
听到记者提起“飙车族”这个说法,阿肖很不屑:“中国哪有什么飙车族?国外可能有比较‘典型’的,大家约好了一起拉出去比比,然后打点赌什么的——我们这里肯定没有这样的,最多只能算是大家一起‘随便玩玩’。”
听到马路上轰鸣的引擎声,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回头打量一下飞驰而过的汽车,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就是改装车,这就是‘飙车族’吧……”阿肖对于这样的观点很不屑:“这算什么。可能就是改装了一个排气管,开在路上听起来响动比较大,其实还是辆破车——这些人都只能算装腔作势,他们对飙车的理解都是错的。”
即便是对于被视为“同类”的飙车者,阿肖也有许多看不惯:“你看马路上那些人,穿得花花绿绿,头发染得花花绿绿,车上弄得花花绿绿,喇叭乱按,弄得噪音很大。其实他们开的就是踏板车,车又不贵,车速也不快,上到时速100公里出头了不起了——但不懂的人以为这就算在飙车了。任何圈子都是‘坏’在这一小部分人里面的。而且往往在路上‘闯祸’最多的也是这帮人。”
“几个朋友在一起,开了几辆好车一起去兜风,这就叫‘飙车’了?”阿肖对于公众传统观念很不满:“车好,开得快一点很正常,凭什么就说这是‘飙车’?”记者提出即便只是超速也已经违反了交通法规时,阿肖脱口而出:“这又没什么,不出事情就行了。”
记者询问阿肖,能否参加他们的飙车活动,他似乎有些诧异于这样的“奇思妙想”:“你真相信有什么‘以车会友’?那都是瞎扯的。很多时候,我们几个朋友开着车出来,就是为了晚上一起碰个头,吃个夜宵,然后各回各家——当然,开着车出来,即便吃夜宵,我也滴酒不沾,认识的朋友里面,也极少有敢‘酒驾’的。”
“确实也有一些人喜欢‘组织活动’,把车一起开出来,那都是为了‘混圈子’,那些男男女女,基本车都开得不咋样。”
心得 改装车为防探头 一般出门不挂牌
虽然不喜欢“混圈子”,但从六年级就会开摩托车的阿肖,在上海“玩车”的圈子里还颇有人脉。“一般各个圈子的核心成员我都认识。”
“圈里面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总体确实有钱的比较多,家里条件好,整天不用干什么,每天就‘混’着呗。”阿肖指着脖子上的颈托说,自己上周在外地摔伤,不能坐飞机,“是朋友用他们家的私人飞机送我回来的。”
有意思的是,因为与车结缘,这如今也成了他营生的方式。阿肖眼下经营着一家专为高档车贴膜的汽配店,不久前还刚出手了一家专门改装车辆的店。“我做的都是高档车的生意,所以一个月只要能有两三单,那肯定是吃用都不愁了。所以有展览什么的,我也都会去,混个脸熟,这样有钱的朋友想弄车,说不定就会想到我。”
在阿肖看来,玩车是一种生活态度,改装车也是。“汽车改装这种东西真的是没底的,好车改装一下上百万都有,哪怕是辆POLO,随便改装下也可以花上几十万。”阿肖告诉记者:“最基本的是改刹车,增强制动性能;改悬挂(避震),增强性能;把原厂的汽车电脑ECU换掉,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可以从70%左右提升到极限。再往上,如果还要强化发动机,那变速箱、冷凝还有各种机件都要强化……”
“改装车算是个‘擦边球’,据我所知,有关部门既没允许改装车,也没禁止。”阿肖告诉记者:“遇到改装车,一般警察也未必会拦。当然也有警察会来扣车,只是不允许你上路,车总归是我的,大不了付了罚款,再出个运费把车拉走,警察也没法不放行啊……”
阿肖坦率承认:“确实也会考虑到路上有探头什么的,所以我以前开车出去,一般都是不挂车牌的……”
“爆料” 圈里经常“有朋友死掉” 出车祸骨折也不当回事
“按照你们的说法,‘飙车族’这个群体在上海应该还是很多的,往往流动性也比较强,不断有新人加入,也有一些人会因为年纪等原因淡出。要说在上海玩车的有各种圈子,怎么也有几百人,算上各种松散成员或者自己玩玩的,说不定有上千人吧。”阿肖说:“很有意思,就是我说的‘穷人穷白相,富人富白相’,不同的经济实力,玩不同的车,就会进入不同的圈子。玩法拉利这种名车的,组成了一个叫SSCC的超级跑车俱乐部,玩中档车的有他们的圈子,甚至还有一些专门从美观角度,把车身改低的,也有一个他们的圈子。据说还有一些买了走私车的,因为都上不了牌照,所以他们也会聚在一起玩车。但要说这些人的生活,除了爱车,和普通年轻人没多大区别。”
“不过,在这圈里经常会听到某某朋友突然死掉的消息。”他说这话时十分平静,“这些年我认识的朋友,大概死了三四个吧……”记者追问朋友遇难之后如何,是否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但他还是平静甚至有些不耐烦地说:“死后总有赔偿什么的喽……”
“其实,我也几次差点死掉。”说这些的阿肖依然平静得像在讲述其他人的故事:“2004年前后,我自己出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都是晚上在浦东,撞在出租车上——你知道,出租车开起来比较野,在路上直接调头,我连刹车都来不及就撞上去了——整辆出租车都被撞成了两段。后来玩车也稍微停了几年。”
为此,阿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左右脚都严重骨折,但他还不当回事情:“医生说我一定要休养满3个月。其实就过了一个月多一个星期吧,我就自己把石膏拆掉,又去玩了,反正我身上的伤多了。”至于这起交通事故处理的结果,他只是含糊地说:“家里找了熟人,事情也就大事化小了……”
记者询问家人是否劝阻阿肖不要再如此冒险地开车,他抢白道:“他们当然是担心的喽,也一直劝我车不要开得这么快,但我也是快30岁的人了,又不和家里住在一起,他们怎么可能管得住。”
》圈外视角 半夜一声啸吓你一大跳
飙车族通常由哪些人构成?据一些飙车族身边的人统计,一般都是些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但真正经常参与飙车的,又是其中的少数,主要集中在20到23岁的年龄段。飙车族的人员构成也很丰富,有的是深入骨髓的爱车一族,不少是衣食无忧的年轻老板、“富二代”或者小明星,还有些是“海归一族”。在许多常人眼里,这是一个不太好接近,也有点不可理喻的圈子。
“‘飙车’太可怕了。”家住闵行的杨小姐说:“大概就是前几个星期,我爸就在附近街道上看到过一处‘飙车’留下的‘遗迹’。据说是两个年轻人开着改装过排气管的‘小绵羊’,噪音超大,晚上在路上‘对飙’,不知怎么就发生了事故,现场撞得惨不忍睹,据说还出了人命,不知是不是真的。反正想想就觉得吓人,我爸妈为此还反复叮嘱我车开得慢一点。”
市民朱小姐家住在外环线附近:“到了半夜,如果窗没关好,肯定睡不太平。虽然我家和高架隔了200米左右,但是还是有些噪音传来。尤其是那种改装过的车,轰鸣声特别厉害,呼啸而过感觉噪音比普通的车要大好几倍,半夜里冷不防来这么一声,足够吓你一大跳。”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名交警,他们表示对于改装车和飙车执法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即便一辆车有改装嫌疑,但把司机拦下来检查难度不小。路上车不多,他很容易就溜走,即便是高峰时段,我们首先也是保证路面畅通。”
“至于马路飙车、高架飙车,那就更难抓了。首先,警车性能一般比不上‘飙车’者的车辆,想追也未必追得上;即便能追得上,‘飙车者’一般也不会束手就擒,肯定把车开得更快,这样你争我夺,更容易发生事故。所以,追击‘飙车族’也不是执法者的首选方案。”
2009年5月7日,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20岁的肇事者胡斌迅速“走红”,成为千夫所指。
2009年5月24日,在福州市中心的湖滨路、湖东路路口,两辆总价六七百万元的顶级跑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一车严重损毁。据了解,两车的驾驶员都是20多岁的年轻富翁。
2012年6月22日,一辆奔驰SLS和一辆阿斯顿马丁,在G15沈海高速往上海方向观海卫境内飙车,时速分别为235公里和258公里。其中,阿斯顿马丁以258公里的时速刷新了全国超速最高纪录。
》相关法律 马路飙车涉嫌危险驾驶罪
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此后出台的解释中明确规定,醉驾、飙车等行为将以“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
今年3月,上海警方向外界披露了此间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史上首例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取保候审的案例。2月3日晚,“飙车族”金某和张某在上海主要道路上分别驾驶YAMAHA和HONDA1000CC大功率摩托车追逐竞驶,一路上,两人在多处路段频频超速。
被执勤民警发现后,两人不但没有停车接受检查,反而快速逃逸。上海警方通过相关视频资料,迅速锁定目标。经查:金某驾驶的摩托车无牌,张某驾驶的摩托车套用一辆250CC摩托车的号牌。在接受警方讯问时,两人对故意闯红灯,以危险方式追逐的行为供认不讳。
而在“5·26飙车案”之后,深圳警方根据现有国家法律框架对危险驾驶罪进行具体化,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飙车”:1.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高速行驶、反复并线、频繁穿插的;2.为寻求刺激、赌博竞技等驾车相互追赶、相互竞速的;3.在高速公路上时速超过180公里、城市快速路(如滨河、滨海、北环大道等)上时速超过160公里、其他城市道路上时速超过100公里的;4.在道路上驾车炫耀特技(如漂移等)。
》专家观点 追求“放达”,勿使车文化“粗鄙化”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会深夜拼命踩着自行车在南京路上飞驰,前两天我还看到一个农民工,带着女朋友,飞快地开电瓶车,看起来也很享受。”复旦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晓鸣认为,“‘飙车’确实能让人在一段时间内获得自由的感受,但是简单地追求速度,只能使汽车文化‘粗鄙化’。”
顾晓鸣认为,眼下年轻人喜欢开快车,并不完全是所谓的飙车族,而在于满足了两种心理需求。“这是对于‘放达’的一种向往。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情愫,哪怕只是骑着自行车,也想要在飞驰中获得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但顾晓鸣同时指出,如果一味追求“高速”,本身也是对于汽车文化“粗鄙化”的理解:“这就好像比赛吃汉堡,你吃70个,我吃80个,这已经根本远离了美食本身,也像常受人诟病的传统‘饮酒文化’,比谁喝得多,喝得快,酒本身的美味反而无人品尝了。简单只比谁开得快,已经背离了‘汽车文化’本身。”
“无论是为了追求对于速度的控制感,还是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顾晓鸣说,“前提还是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法规,不能以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这一点也是根本性的。”
》相关链接 我国南方起源自“雨天单车双脱手”
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飙车族”的产生和发展,几乎是和机械文明同时演进的。有关报道说,在我国南方飙车族史可追溯到单车时代,那时年轻人最流行下雨天骑单车不扶车把,撑着雨伞在街上闲转。
到了摩托车时代,飙车族迅速壮大。比如日本的“暴走族”,起源于二战后的广岛,在这个被**轰炸过的城市,一群始终无法脱离战争阴影的广岛籍退伍军人就买了几台机车、剃着平头,浩浩荡荡组成了一支“拿着武士刀骑车、以砍别人后脑勺为乐”的首支“暴走族”。
而在此之前四五年,美国已经出现了“地狱天使”,他们的“解闷法子”居然也是去买几台机车、蓄着长发、穿上美国二战期间的飞行员**,成群结队、骑着机车在街头上呼啸而行,标榜着“老子看谁不爽、就扁谁!”的口号横行街头。
随着汽车的普及,开跑车、越野车、改装车,也受到“飙车族”的青睐。如周杰伦主演的《头文字D》等影片,也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群体的生活。
国外对“飙车族”疏堵结合
上海一位研究汽车文化的专家介绍,国外对于“飙车族”的策略可谓有堵有疏。在法国,通过安装测速雷达,让飙车族无法嚣张,5年时间里“减少了1.1万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避免了15万宗交通事故伤害”。据网络资料显示,在日本等国,也有将某些路段封闭起来,给“飙车族”提供场地的疏导性办法。如在美国迈阿密,警方甚至想出一个妙招,成立组织了一项名为“Beat The Heat”的夜间飙车比赛,而比赛中对垒的双方竟然就是警察自己跟夜飙一族。这个比赛是从2007年正式开始的,每个月只在特定的日子举办一场,赛道即为迈阿密市区的高速行车道,但能前来挑战警察的参赛人员必须年满十八,而且在正式比赛之前需缴纳25美元的报名费用,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按照“圈内人”的看法,国内那些玩车的人,以国外的标准算不上典型的“飙车族”。对普通市民来说,在马路上看到开快车的人,很自然地会将之称作“飙车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飙车”的解释是:“开快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