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越来越欧洲 浙江摩托车新常态

时间:2015-3-2  文章来源: 牛摩网原创 作者:咸阳校尉

  Sorry,除了“越来越欧洲”这个口水词,笔者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目前浙江板块的状态。

  三分天下,必有其一。广东、重庆、江浙,中国摩托车的三大制造板块。广东产跨骑和踏板、重庆产跨骑和弯梁、江浙产踏板,三者各有优势,并驾齐驱,为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全面均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大排和差异化消费需求的兴起,这张版图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则当属江浙板块中的浙江。

  由于对“低成本扩张”的迷信,江苏已经成为助力车和套牌车的天堂,除了浮沉不定的光阳和远道而来的常州豪爵(后者更应归入广东板块),江苏摩企集体沉沦。而与此同时,原来以踏板车为主的浙江,在中大排和差异化中,却突然找到感觉脑洞大开,集体狂奔在“越来越欧洲”的道路上。

  与“越来越欧洲”对应的,是“越来越日本”。虽然中国的老中青三代,在抗日这个话题上总能找到共同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基本是沿着日本的轨迹,亦步亦趋学过来的。从与本田铃木雅马哈合作,到山寨五羊GN小公主,到学习日本的市调广宣,再到推进规模化、精益化的制造理念。三十年来,所有中国摩企对日本经验奉为圭臬,并且身体力行。由豪爵铃木和五羊本田牵头的广东板块,正是将日本经验推到了旁人难以超越高度,才借此成为国内市场的第一和第二。

  在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个视频《逻辑思维——大门口的野蛮人》。对日本为什么在汽摩、光学仪器、半导体等高精尖制造上独树一帜,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能力的不足,或许能够有了解。

  日本制造,强调的是稳定、精细、规模化;欧洲制造,则更强调创新、个性、差异化。目前,浙江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欧洲企业特质的摩企,包括钱江、春风、古思特、奔达、大地鹰王、嘉爵、永源等,都在生产大排量和差异化的摩托车,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钱江和春风各位都很熟悉。前者收购了贝纳利,生产黄龙600、蓝宝龙300;后者与KTM合作,生产650NK、150NK等,在此不再赘述。其他几个企业,在规模和知名度上都不如钱江和春风。但其生存哲学,却和欧洲很多中小摩托车企业极为相似。它们都有如下的特质:一、企业较小,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工坊来的更为合适;二、产品线短,但各具特色,且盈利能力较强;三、逆规模化,坚持差异化道路,无意进一步扩张。

  这种趋势,在两家新品牌古思特和奔达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4年进入市场的古思特,定位于发烧型的踏板,采用四气门电喷和高配置。而2015年即将进入市场的奔达,则主要生产250cc以上的街车和太子车,外观个性,同样采用了高配置。两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都具有专业的研发团队,领导者也都有研发背景。同时都坚持精品策略,走差异化,拒绝介入同质化竞争。

001.jpg
2015-3-3 11:39


  古思特摩托的BWS,针对踏板车中的发烧友,电喷四气门,高配置。

002.jpg
2015-3-3 11:39


  奔达的250街车火舞,有车迷称其像凯旋,外观个性,高配置。

  为什么浙江企业会“越来越欧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供应体系的创新能力。研发出来是一回事,生产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这需要完善而快速的零部件供应。视频《大门口的野蛮人》里说过,日本看重供应企业,双方都是长期合作甚至是具有排他性的指定合作,这会带来稳定的品质。广东的摩企习惯善待供应商,其文化也就源流于此。而在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摩托车企业星罗棋布,工厂和供应商结成的是一个松散的协作体系,彼此交叉供货。供应商需要以创新和效率,而不是以合作关系,来获得工厂的订单。这种情况和浙江非常相似。浙江不仅有国内最发达的摩托车供应体系,而且还有世界级的模具制造能力,这对浙江摩企生产个性化外观的车型助益良多。当地的研发人员就曾告诉笔者:一款车,如果外地的企业研发到投产要两年,我们可能只需要一年。

  二:跳跃性的商业文化。中国两个省份的商人最多:广东和浙江。两个地方的人都具有同样的特质:有头脑,能落下面子,愿意赚任何微不足道的钱。但相比之下,广东人更稳重和保守,能够天衣无缝地跟日本企业做黄金组合。而浙江人则更开放和跳跃,能够和浪漫的欧洲人一拍即合。因此,虽然浙江离日本更近,离欧洲更远。但以摩托车而论,最大的两家中日合资企业在广东,而中欧合作的最佳范本则在浙江,这样的巧合显然不是偶然。除此之外,具有跳跃性的浙江商人,还善于取长补短,以眼光和效率抓住空白市场。因此,每当中国摩托车行业出现新机会,第一个跳出来的往往都是浙江企业。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未来浙江板块将有机会以其差异化,与广东板块的规模化一起,像电池的正反两极,让中国摩托车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