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06117 
 - 帖子
 - 1772 
 - 主题
 - 1768 
 - 精华
 - 0 
 - 积分
 - 10194 
 - 威望
 - 3369  
 - 金钱
 - 3439  
 - 贡献
 - 3386  
 - 在线时间
 - 3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7-16 
 - 最后登录
 - 2014-8-6 
 
  | 
 酷爷爷90岁威风揸摩托
时间:2013-7-18 8:22:43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杨 勤 
 
 
  
 
何生年轻时与妻子的合影。 记者杨勤 摄  
 
 
  
 
90岁的何生老人仍可熟练驾驶摩托车。记者杨勤 摄  
 
  幼年 投身抗战抓过日本兵 
 
  壮年 兴建三千间华侨房屋 
 
  晚年 培养出两名高考状元 
 
  “没了摩托车,我无法到新华拜访好友!”你能想象吗?这话出自一位九旬白发老人。昨日,90岁的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抗战老兵何生向记者抱怨说,“我很喜欢骑摩托车,但摩托车却被家人卖掉了。” 
 
  这位喜欢骑摩托车的时髦老人,年幼时参加革命,曾是马来西亚共产党员、抗日游击战士;壮年时回国投身建筑业,为花都华侨农场建设了三千多套房屋;如今,老人悉心教育孙儿,培养出了花都区和增城市的两位高考状元……昨日,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王建锾、张淼源 
 
  威:廿年驾摩托慰问侨胞 
 
  恼:儿女怕危险卖掉摩托 
 
  白色帽子,白色T恤,黑色长裤,看起来精神矍铄,这就是马来西亚归侨何生老人。“我从来没有撞过车”,昨日上午,90岁的何生看到花东镇华侨农场外停着一辆嘉陵摩托,他马上上前,“这跟我经常开的摩托车很像。我骑摩托车从来没有跌倒过。” 
 
  说话间,何老就利索地骑上摩托车,准备向记者展示摩托车技巧。“我现在还能骑摩托车,不信,我给你开开试试?”见此情景,在场的街坊马上将倔强的老人从摩托车上扶下来,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四处骑摩托车拜访好友是何生的爱好”,花东镇宣传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街坊们经常看到他骑摩托车到外面串门。” 
 
  “不骑摩托车,我怎么能做好华侨工作?”何生告诉记者,1993年,他当选为新马泰侨友会花都片的组长,专门负责该片侨民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很多会员都在新华镇生活,距离花山镇华侨农场有20公里的路。我不骑摩托车,很难开展工作。”从那年开始,何生自己购置了一辆嘉陵牌摩托车,这辆车,成为他慰问侨胞的主要交通工具。 
 
  为了不辜负组织和侨民对自己的期望,何生上任后,首先对侨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并经常组织侨民学习,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带领侨友会的工作人员深入侨民家中,帮助侨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虽然所做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小事情,但他却一样一样做得非常认真,时时刻刻都能让侨民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前段时间,老人骑摩托车下到花东农场作业区、新华镇等地慰问,看大家都很担心他骑摩托车,老人拍拍胸脯说,“不用担心,我可是考了摩托车驾照的。当年在海外,我还改名换姓考过汽车驾照呢。当年别人考驾照花了90元,我花了40元就考到了。” 
 
  “最近几天您还骑摩托车吗?”记者很好奇。提到此事,何生很生气:“我儿女最近把我的摩托车卖掉了!有一次,我出门了,儿女怕我再骑摩托不安全,就偷偷将我骑了多年的嘉陵摩托车卖掉了。” 
 
  抗战胜利 
 
  反被英军抓进牢 
 
  “我年轻时还抓过日本兵呢”,何生老人不仅很时髦,而且还有一段威水的历史。 
 
  何生1924年出生在梅州市一户农民家中,那时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家家户户几乎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命,何生的父母白天上山挖野菜,晚上下河捞鱼虾,纵然如此,一家人还是经常填不饱肚子。 
 
  1936年,也就是何生12岁那年,很早就去了马来西亚做工的叔父回家探亲,看到何生一家的境况,便把小何生带到了马来西亚霹雳州,并把他送进学校读书。在何生上学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马来西亚的土地。马来西亚为抗击外敌侵略,几乎全民皆兵,何生也扛起枪参加了游击队。因为他作战勇敢,一年后就当上了游击队的**指导员,还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有一次,我们抓了一个日本士兵。日本人就派出日本兵、印度兵组成小分队来营救,结果被我们打垮了,还多抓了几个日本兵。战斗中缴获了一辆日本吉普车,我拿来学驾驶。” 
 
  “日本投降后,英国人回到了马来西亚”,何生说,“我们当时和英军合力击打日军,不料待日军走后,英军翻脸抓我们的共产党员。”为此,他遭到驻马来西亚的英国军队多次追捕,最终还被英军抓进了监狱,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监狱生活。 
 
  “监狱里哪有什么吃的?生活特别艰苦,经常要到矿场打苦工,很累。”老人回忆道,当年在监狱内没饿死,已算十分幸运了。 
 
  回国定居: 
 
  来到花都 
 
  投身建筑 
 
  记者了解到,何生老人精通马来语、国语、粤语、英语、客家话等多种语言,平时还自学汕头语等地方话。这与他多年来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 
 
  老人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为避免被再次抓进监狱的危险,1955年,他携妻儿回国,来到花都华侨农场,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 
 
  在华侨农场,何生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对建筑这一行,一开始他什么也不懂,于是就坚持不懈地自学,处处请教他人。后来,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农场的一位建筑工程师,在这位工程师的帮助下,何生学会了看图纸、绘图纸,而且还成了农场的建筑工程技术员和基建队长。在华侨农场,何生一干就是40年。 
 
  花东镇宣传办负责人保守估计,华侨农场早年的建筑物何生都曾参与设计或建设,“他参与兴建的华侨农场房屋超过三千套。” 
 
  教育后辈: 
 
  言传身教 
 
  不做苛求 
 
  何生1950年结婚,育有1个儿子4个女儿。街坊告诉记者,何生的每个子女都非常有出息。家族中17人**有10个大学生,其中何生的4个小孩、2个女婿、1个媳妇、3个孙子都是大学生,目前多数从事医生、教师等职业。1997年,何生光荣离休,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