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15中国摩托车行业10大关键词

时间:2015-12-16  文章来源: 牛摩网原创 作者:锐圆

2015中国摩托车10大关键词



001.jpg



一、下滑



  既然下滑是难免的,何妨就让它下滑到底。

  到了年底,各种总结式盘点文章纷纷出炉,各种评比也接踵而来,对于其他行业可能是锦上添花,对于苦B的摩托车的行业,只能是悲摧地看车来车往,笑人去人来,乱花渐欲迷人眼,前程可有同路人?

  凑个趣吧,也写一篇《2015中国摩托车10大关键词》, 也算是一篇《2015中国摩托车非正式白皮书》,盘点一点进入新常态的2015年,一边歌颂一下伟大的时代一边安抚一下自己脆弱的心。

  从哪儿说起呢?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下滑”。我已经记不清楚摩托车人从哪年开始讲下滑,说着说着,从警觉到习惯到不以为然,已经好多年了,增长这个词对摩托车行业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已经是别梦依稀淡无痕,白头宫女说玄宗。

  2015年下滑的幅度据行业报表是超过10%,但是行业报表的准确度一般人的主人是“呵呵”,工厂的销售老总掐指算,各地的经销商板指算,10%,20%,30%……,每家的算法虽然不一样,但是结论都一样:下滑,下滑,还是下滑,倒霉的事情也要说三遍。

  不过我们在党教育下这么多年,多少都应该学点辩证法,“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60后背毛主席语录就是这么不打磕)

  成绩还是有的,行业还有一个企业在增长,那就是潜龙在粤的五羊-本田,另外行业老大豪爵虽然销量在下滑,但据说利润却在增长,这里边有国家减免摩托车消费费的“贡献”——平常偷漏税的企业肯定无感——也有单车售价增加的原因,这么说豪爵肯定不乐意,他们的说法是产品转型升级了,效益也随之增长了,这个说法好像更符合新闻联播的腔调,也更符合国家这些年的提倡倡导鼓励期待,最近有个新词叫“供应侧”,刺激需求已经木有作用,因为需求提升了,只要看看牛摩网(当然也包括其他兄弟友媒)上评论和跟贴,大家不是不想买车,是木有他们中意的好车,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有部分人经常得自嘲“拖了国家发展的后腿”),屁股下面的马桶盖坐着不舒服就奔日本了,骑着你丫摩托车屁股更不舒服,是可忍叔不可忍!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是马云总是要被淘宝出来的,是好车肯定是有市场的。 不用唉声叹气了,修炼你的“供应侧”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001.jpg



二、主要看气质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



  大概十年前及左右,经销商见了我都要问:“哪个品牌好?”

  跟狼吃肉,跟狗吃屎,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上要紧跟伟大领袖,要站在正确的革命路线上,做生意也一样,要跟对上家。

  十年以前,商家可以做的品牌很多,因为多,大家就分了类,比如按地域分重庆、广东、江浙三大板块,按规模分一线、二线、三线品牌,现在这些分类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还活着的品牌看牛摩网的文章页下端,也就大概是这么些,能做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说实话,中国的摩托车品牌,绝大多数只是个商业字号,没有什么内涵或者说内涵高度同质化,以前市场好,大家纷纷明星代言,品牌内涵约等于明星脸,如今连明星也请不起了,品牌是什么?如果真的要拷问老板们,估计他们不脸红也得尿急。

  不管是卖车的,还是买车,终究还是要认品牌的。过去我给商家朋友的建议是“三看”:

  第一看,看工厂。看他家起高楼,看他家盖新厂房,设备台套有多少,产能有多大,看这些最后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昨天赚钱了;

  第二看,看产品。看他现在在市场上的产品受不受欢迎,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做市场分析——我主要说的是以前——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受不受经销商的欢迎,二是受不受用户的欢迎,有人反诘,说你这不是瞎扯么?受用户欢迎经销商能不欢迎?呵呵,市场上确实有用户欢迎商家不喜欢的产品,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商家说好才是真的好,商家赚不到钱,你的产品用户见都见不到,好个屁。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有的从新盖的高大上的工业园出来,有的从租来的临时工棚里出来,往往后者更受经销商欢迎,因为这儿出来的车摊得费用少,从工业园出来的商品并不能多卖钱,你说商家喜欢谁?这么说吧,就TM吃一碗炒粉,你说你是到街边摊吃还是到五星级大饭店吃?有的商家在听我一通胡说后点头说:看现在谁家的车好卖,说明做这家正在赚钱。

  第三看,看老板。商家一脸无奈地说,过去赚钱的有人在做,现在赚钱的在做的有人,我想找一家黑马,明天能赚到钱的。我说那就要看老板,看老板的思路,看老板的做法,最主要的是看老板是不是亲力亲为。老板还在亲力亲为做摩托车,说明他还想在摩托车上赚钱,如果他在摩托车上已经赚够钱了,赚不着钱了,不想赚钱了,你还跟着他干么?喝西北风啊?

  我向当时天上所有过路的神仙保证,这哥们听了我的话一定还和以前一样没有方向。因为像我这样的砖家,和股评家一样。股评家天天荐股,你要信就信,但是最终的事实是,在股市上真正赚到钱根本没空做什么股评家。

  十年之前,我在忽悠人,十年这后,忽悠人的还是我。现在“三看”什么的都太复杂了,看一样就行,看什么?主要看气质!——我准备用十个(也许七八个)关键词来凑这篇《摩托车行业2015年非正式白皮书》,第二个关键词这是它了。严格按语义学来讲,“主要看气质”是一个短语,方家不要说我语文课是体育老师教的。

  “气质”是个并列词,气为外,质为内,看气质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见微知著,去芜存真,往高里说,这是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读到中学就懂这个方法或者道理。今天中国摩托车行业的现象是纷乱复杂的,本质——说老实话,我已经没有探究本质的意愿了,这个行业就这样吧。

  即使是观察,也只看“气场”,不涉及“质”,所以这两年我但凡论到行业,说到企业,都是大略说说,看看他们的气场强大否,经过多年的下滑,整个行业收声敛气,灰头土脸,说找哪家老板采访一下,回答都是“我们X总低调”,然后还补一句:“我们现在只是一心做好产品,不想过多宣传。”呵呵,呵呵,呵呵……

  所谓“气场”,就是内在的东西焕发出来,在一定范围内有感染力,互联网大会,大佬和大大站在一起照像,有气场!就是到小馆子一起吃个饭,照片也是哄传各种朋友圈,这都是人家这个行业的气场。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是王谢堂前燕,于今成了低端货,遥想佳人十八岁,摩托车不当大哥已多年。

  好了还是说回气场,我个人感觉,这两年有气场的摩托车品牌或者企业,当属五羊-本田。

  我的观察点很简单,就是看他们的新品发布会。我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过:

  “近两年参加了五本的多次会议和活动,选址高端,场面气派,花费自然不少,尤其是新品发布时,不论平面还是影视广告作品,越来越有讲究,以这次推出的睿御和净原V1为例,视频广告不仅有形象版,还有多个功能版,这些形象有趣的诠释产品的作品,满足了在电视媒体、网络、店堂多种场合的传播需要,睿御110其实早在4月就在北京车展亮相,一直到7月才正式推出,这里面除了工厂的各种考量,其中宣传广告品的精雕细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行业形势不好,产销量下滑,五本在下滑的大势中保持增长,如果把原因只归结于‘品牌硬’,恐怕不能说明全部。五羊-本田这两年保持了强大的品牌气场,背景好、底子好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们一直坚持品牌活动和品牌宣传,信心充足,斗志昂扬,在做事方面,认真讲究。某种意义上,中国摩托车市场只有两种品牌:要么讲究,要么将就。点击看报道全文)”

  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大操大办,讲究场面,说明他们有心情、有心劲,有心劲不能说明一切,但连过日子连心劲都没有,将就着过,那肯定有一天就玩完了。

  有气场才能感染人,你连你的员工都不想感染,连你商业伙伴都不想感染,连你的用户都不想感染,或者无从感染,那就等于颓了呗。

  观察一个品牌有没有前途,有没有未来,也不需要了解那么多信息,大道至简,古代就有“望气”之说,谁有帝王之象,不用做民间调查,直接望。孟子见梁惠王,说“望之不似人君。”什么意思,老子一看你就不行,当然也聊了两句,聊什么呢?就是现在习大大在国际场合经常说的“义利观”。

  一个人要有气质,一个品牌要有气场,一个国家要有气象,看起来虚,其实是非常牛逼的软实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睾丸”所代表的中国摩托车250时代



  “睾丸”是网友对豪爵铃木GW250的谐称虐称以及昵称,虽然不雅,但也无伤大雅,这都拼音输入法惹得祸,所以说互联网时代不光是挤兑实体店,也经常挤兑那些习惯庄重习惯文雅习惯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各路保守党。

001.png


回头来看,这个价格对用户很亲民,对同行很不厚道。



  GW250是在2010发表上市的,到目前刚好满5个年头,到目前它也是市场卖得最好的250cc摩托车。这五年间,摩托车行业说到“特色产品”,首先想到的就是排量上的特色,125、150已经卖得整条大街都是了,“大排量”成了一个升级转型的大方向,而250则是一个不能跨越的里程碑。

  必须提醒一下,豪爵和铃木在策划这款产品的时候,豪爵在处在上升通道,已经有了年产销300万的基础。把125、150卖到极致的豪爵,也可能是最早感觉到125、150已经是末路狂奔了。根据以往的惯例,合资企业在上新品的时候,一般都是中日双方一起看中某款产品的市场前景,然后再引进生产销售,但据说豪爵当年和铃木说起GW250的时候,铃木是一直摇脑袋的,他们认为这玩意太超前了,中国的“屌丝”怎么能玩得起“睾丸”这样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豪爵坚持要引进。铃木说既然你坚持,那条件得细谈。后来的结果是豪爵承担了睾丸的研发及等等费用,总之让铃木该赚的一定能赚到,把风险降到最低。

  睾丸上市头一两年,没有怎么上量,工厂经常因为质量问题停工改进,但近两三年来销售逐步起来了,包括在海外市场,虽然这中间还经历了“轮毂门”事件,总体来说,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产品,它不仅为豪爵撑起来了这几年的面子,也补贴了里子。更重要的是它似乎为国内摩托车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125、150为代表的通路产品在下滑通道———其实在总销售中的比例还是大头,250看上去会成为黄金排量第三个关键词就是“250”了)。在“工具型消费”向“玩具型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排量再大一点,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区隔,也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区隔,爷既然叫“车迷”,要秒杀摩的大叔,这多出来的100ml的排量是必须的,你骑个150的车子,怎么好意思跩?

  250、最好双缸、水冷、电喷……,嗡嗡的声音,这是所谓“伪车迷”的认可的入门标配,这是起码的逼格。

  纯粹是我个人的感觉,现在125、150跨骑车的价格相对不那么敏感,从四五千到一万多都有,这类车搞降价促销,市场相当无感,你降1000大家也不觉得你便宜,长1000也不觉得你太贵,反而是250的市场现在价格的敏感度很高。

  居于第一梯队的是豪爵铃木有GW250,川崎的Z250、Ninja 250 SL,雅马哈的天剑王等,他们的价格都在23000元以上。这几款车除GW250以外难称有规模,但是他们构筑了坚固的价格天花板,让国产车难以突破。

  处于中间段的有影响力的250产品有贝纳利的小黄龙和宗申的RX3,宗申的几款250产品价格(以牛摩商城商家报价为参考)大体20000上下,宗申在250排量上有自己的实力,主要是有一款NC250发动机,不仅自己用,也外卖给其他工厂用。贝纳利的小黄龙工厂指导价在17800,双11活动时,一度降到15800元。这两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平台,但惜乎都是单缸机,惜乎中国的第一代“专业车迷”对声音特别专业和专爱,所以虽然貌似占据了15000-20000的价格带,但都没有做出工厂自己满意的规模来,要知道,这两家都是玩规模的出身,基因里对量有执着的追求,而且这个排量也确实该有一个基本量,一年10000?

  10000之上,15000之下,看来是国产250排量大显身手的空间。奔达的火舞250,从上届摩博会展示以来,很受车友欢迎,在牛摩商城以13800的价格做众筹活动,一抢而空,等价格恢复到15800,势头就没那么冲了,也就是说,一款国产250摩托车,款式是最新潮的,发动机是市场基本认可的(如NC250),市场接受的临界点大概在15000、16000左右,往下每降1000元,肯定都有一定的量。250国产车15000元的高点能不能守住,和两个本田合资厂最近推出的190R关系很大,如果本田的190R车迷的体验不错,口碑正面,本田的190R就会以14800的价格构筑起新的天花板。

  250是目前国内摩托车企业向上突围的一个标志性的关隘,国内本土品牌必须夺下这道雄关,才有机会言及未来,不然就只能找合适的时间点退出摩托车市场 了。

  未来一两年,国产单缸250的价格低位可能会到9000甚至8000,再往下做没什么油水了。一个可靠的双缸250平台应该有五年的机会!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大家不妨盯紧睾丸,“睾丸”对中国“屌丝”级“专业车迷”来说,还是一个标杆,也是一个小小的梦想。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正奇相生,顺逆相随。

  你亲爹关了你一道门,你岳母可能会给你开扇窗。

001.jpg


  摩托车行业在整体上跌跌不休的状态下,踏板车有那么点小反弹、小增长(第四个关键词:踏板)。这让苦大仇深的摩托帮在黑暗中看到了那第一丝丝浅浅的鱼肚白。

  踏板车的增长要感谢两位:

002.jpg


  一位是政府,这些年政府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上面,城乡道路条件大大改善,踏板车的优点是骑着方便舒服,操作简单,但缺点是底盘低,通过性差,路修好了,人民群众又不傻,于是踏板车的用户多了起来。

003.jpg


  要感谢的第二位是电动车,说起电动车,摩托车牙根就有些酸痛,你丫抢占了我们多少市场份额啊!不光在市场在抢份额,还在后面挖我们的人才,你说摩托车行业不好混,弟兄们到汽车行业混混,结果很多很多混到电动车行业,唉!不说了~~~~~

  踏板车的一部分用户是电动车带来的,这真的是电动车在反哺摩托车,其实电动车特别是低端电台车的骑行体验很差劲,要天天充电,要经常换电池,关键是操控起来比踏板车差得太多——借机毁一下丫的,于是用户决定更新换代,买辆踏板车,提升生活质量,顺带秒杀依然骑电动车的邻居老王。

004.jpg


  目前踏板车的排量主打100和125,50ml的不多,如在牛摩商城热卖的新大洲本田的today,轻骑的铃鹿,其实50踏板并不好做,技术要求不低,价格又卖不上来,绝大多数企业都放弃了。另外,250和300排量的踏板车也就那么几款,如光阳的赛艇等等恕不一一列举。国内工厂对100特别是125排量踏板车是玩熟了的,一家摩托车厂装不了GY6发动机,就和一家饺子铺不会包馄饨一样。

005.jpg


  踏板车的市场严重滴“两极分化”,上面是豪爵以及合资品牌本田铃木雅马哈,价格带在8000-10000以及上下,下面是台州造,有的是自己有个牌子同时为N多工厂代工,有的则干脆就是纯粹滴代工厂,价格带在2000-4000,这些车勇敢地和电动车绞杀在一起。江湖上传说中的一线二线品牌,大多在踏板车上无甚作为,按说在4000-8000之间他们是可以有所为的啊,事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差钱就直奔高端了,差钱就索性随便了。市场的真理其实是这样滴:要么性能好,要么价格低,所谓的“性价比”是既做不出来高性能产品又做不出来低价格产品的那票找不着北定不准位的厂家在那儿自嗨呢。

006.jpg


  台州的低价踏板这几年貌似一片荣景,他们的核心优势,一是GY6玩得纯熟,成本做到了极致,二是本地的模具业特别发达,注塑厂规模很大,他们承担了为整个台州制(fǎng)造设计造型的任务,只要#$%%$^&出了新车(你懂得),他们就拿过来高仿或者技巧地规避知识产权问题,开模具,供套件,于是台州就能为庞大且不讲究的中国市场提供大量低价的“公模”产品,它们用泡泡塑料纸简单包裹一下,像麻包一样码在大卡车上,一辆卡车能装240-250辆,同样的卡车装带纸箱木箱包装的摩托车才能装50-60辆,运费都是你的1/4,老子造车成本低,试看天下谁能敌?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我这篇十大关键词快变成了拉杂谈了,无所谓,想哪儿说哪儿吧。

  下一个词要想说说“创新”(第五个关键词)——各位看官,您老人家不会一听到这个说到滥的词就吐吧?

001.png


  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基因不客气地说就是仿制copy,有高仿,有低仿,有公开合资合作得到授权仿,有私下偷偷摸摸仿,有肆无忌惮地仿,有羞羞答答地仿,有照猫画虎反类犬的,也有仿中求变脱胎换骨的,有规避了专利再仿,有仿了再申请专利……,总之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民群众智慧高得一塌糊涂的国家,结果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一切。

  所以“创新”作为一种理性的导向一直被强调,从来没结果。

002.jpg


  创新大家都懂,当一国的总理还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对创新本身的规律性的东西的认知还是有问题的。首先我觉得创新不是“万众”的事,而是少数人事,起码在制造业这个领域,创新肯定必须只能是少数人去做的事,多数人是依创新的标准高质量复制。古人讲:“掷郑声不如远小人”,也就是在维系世道人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讲大话不如惩坏人,鼓励创新不如切实保护专利,在国家层面更重要的是“远小人”,鼓励创新,口号喊两声就行了,切不可以为喊喊口号就万事大吉。

003.png


  所以我认为没有创新或创新不足的第一责任是在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过去是无法可依,现在是有法不依,对上来说是执法成本太高,对下来说是腐败勾风险太低。套公告目录打击了多少年?卖合格证打击了多少年?燃油助力车打击了多少年?从假国二到假国三又打击了多少了?年年都闻打击声,越打越多是何因?

  在摩托车行业混得越久,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其实越不报期望,所以现在有一种声音就是,不要在行业设置什么技术门槛了,也不要搞什么认证了,大家都不要什么资质(这意味着各种政策成本),最后大家都用产品说话,国家根本制订的标准在市场上抽查,不合格的依情节轻重该罚罚该杀杀,要管好这个市场,处罚小人比认证君子更有效。

  摩托车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两个领域,一是性能体系的创新,比如发动机、车架以及其他功能性零部件等等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质量创新;二是外观设计。

004.jpg


  在第一个领域,我觉得中国摩托车企业要创新,非常容易也非常难,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也非常小。说非常容易,说创新空间非常大,是摩托车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各个分支领域都有极致的表现,都有高大上的样样,各个维度——比如动力、安全、操控、人机体验以及消费趋向,我们都不用再动脑筋了,大方向都有,目标也明确,要做的就是“国产化”,把“中国成本”投射到这些产品上,这也是国内消费者对国内摩企的简单要求。说它难,就是知易行难,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但我就是做不出来,不要说高级复杂的,就简单拿一个250的发动机平台来说,整一个不太差就能抢占目前的市场,但是就是弄不出来。

005.png


  汽车摩托车(核心是汽油机)、机械相机、机械手表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三大结晶成果,是能代表工业文化品味和造诣的,就和农业手工业时代的青铜器、瓷器(这是咱中国的牛逼时代)的历史地位是一样的,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最多二十几年,当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全面超越汽油机的时候,也就像二三十年前电子计时器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机械手表的时候,摩托车就会像机械手表一样,成为奢侈品,摩托车不可能像录相机一样,在有新一代的替代品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摩托车有文化感,汽油机的精致精巧精美有文物的存留价值,反过来,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对汽油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追求,在汽油机从大众或大比例的代步工具中退出之前,或者说实验室要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结束之前,我们是赶不上德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所以从国家战略和国内汽车大企业的心目中,利用新能源汽车勃兴的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是大家的野心雄心以及无可奈何之心。

006.png


  机械制造的创新模式大多是积累型的,是在一个维度上叠加的,汽油机从一开始就是由活塞往复做功的型式,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欧美日各家都是在这个型式下追求更高热效率和可靠性,而电子制造的创新模式大多是颠覆性的,新的维度出现往往会把旧的维度彻底消灭,发明DVD的不研究录相带,发明数字感光的根本不需要研究化学感光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硬盘(记忆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算是一个较长时间存在“维度”,但是它的容量指标是飞跃式成长的,我记得我1993年买的第一台电脑的硬盘是20M,现在的硬盘随便都是多少G多少T的,就是一个小小U盘,它的能力和指标也是当初一块硕大的硬盘望尘莫及的,这相对电子产品这种跨跃式甚至颠覆式的创新,汽油机的创新是典型的积跬步以成千里的,它受限的要素比较多,除了燃烧理论的创新,材料、工艺、装配水平、都需要寸积铢累,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完善,在一条线性的维度上,创新的路越来越窄,超越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具体到今天的摩托车市场,环视衮衮诸公,谁会在这方面下死力呢?

007.jpg


  那就改改外观吧,年轻一代的外貌党开始学会放弃“耐用”这个指标,不管耐用不耐用,炫两天就转让给别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小白鼠在成长。

  中国的外观专利制度在成功地保护高仿者,外观相似度要有一个专家委员会认证,打起官司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本极高,让一些牛逼的跨国企业都望而生畏,外观专利除了制度保护,我看更多的是一个圈子里好意思不好意思,一旦有的企业好意思无节操,同行除了哭晕在厕所真是没有办法。

008.jpg


  这两年国内汽车市场,高仿名牌汽车已经蔚然成风,比摩托车还不要脸,中国制造有两张王牌,一张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一张是“我们是有特色的初级阶段”,一对王牌构成“王炸”,谁敢不服?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001.png


  这篇《2015年摩托车行业10大关键词》的口水稿还是不要太监了的好。

  已经到了2016年了,我们还是可以再念叨一下2015年的事,其实这些事年年在发生。

  到了年底,各种评比多了起来,这次说说我们摩托车圈的评比(第六个词)

002.png


  作为混年头比较长的摩托车行业媒体人,锐圆可以把这个话题扯远一点。以前摩托车行业是没有什么评比的,这个行业草根性严重,大家都在乎赚钱,不在乎江湖地位,或者说不在乎那些虚头八脑的评比,到2003年,在摩媒体大佬丁明创办的、在本人主持工作的《中国机械》,搞了一次《最具竞争力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后来也包括了车型)的评比,并延续到2004年。当时我有个宏愿,等“评比”积累一定声望,和央视二套一起合作搞个颁奖晚会,热闹一下。后来锐圆被离开《中国机械》,评比再搞没有也不关心了,至于晚会更是想都不想了。

  后来由《摩托车趋势》接棒,搞了一个年度动力车型评比,而且好像搞了好几届。惜乎这本杂志和《中国机械》一样,都已经黄鹤一去了。

003.jpg


  锐圆自办牛摩网,就一直对这件事很上心,要求程序员把网站的各种数据统计好、保存好,于是有了“牛摩榜http://top.newmotor.com.cn/”。牛摩网每年要“统计出”而不是“评比出”最受关注的榜单,之所以是“最受关注”,就是说它既不是“最佳”,也不是“最优”,因为咱没有资格说谁最佳谁最优,只能说哪款车点击量大,谁就最受关注,由数据说话,有数据说话。

004.gif


  牛摩网2015年访客UV达29,637,380万人次,点击量PV达367,523,684,每天有81000人,要点击100万个页面,有这么多人次的点击,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样本量已经绝对够了,公正性也经得起考验。从2013年起,我们为TOP10颁发奖状和奖杯,牛摩网的奖杯和《中国机械》一样(反正都是我创意的,不存在copy问题):用一个有机玻璃基座夹一个小踏板的碟刹片,怎么说来着?初心没改,情怀依在。

005.jpg


  我一直认为,一个行业的荣誉榜和名人堂,第一,要公平,要有大家认可的机制,不管是精英评比(如奥斯卡)还是大众评比(各种票选),抑或是两者的结合(现在娱乐秀常用),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大数据的支持,只要主办方立意是创立品牌,要为一个行业树碑立传,承担历史书写者的使命,不要通过评比赚钱,公平公正的机制怎么建都可以,只要公开透明就行。第二、要持续,一届二届评比不会诞生权威。这方面中国做得最差,国家级的勋章制度现在才开始研究,回想一想,我们建国以来各种荣誉评比有多少名头?哪个能坚持到永远,经典为不朽?没有。至于行业如摩托车更是没有。国外老牌的摩托车杂志大都都会评选年度车型,因为时间长,因为长时间,因为长时间的公正,所以才有公信力,越有公信力,操办这件事的人就越不敢胡来。第三、要有适当的仪式感和娱乐性。评比没有颁奖仪式,仪式没有一定的气场,比如颁奖人档次,那就基本上是闹着玩,另外要有一定的娱乐性,晚会性质,有格调,能传播。

006.jpg


  牛摩网这两年,都是把奖杯“偷偷地”带到企业给他们颁发,按说是应该搞个仪式,一来没钱(说得白了点),二来担心摩托车行业的大佬们“低调”,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低调”,根本没有兴致出席类似的活动,这个行业已经连自娱自乐的心情都没有了。

007.jpg


  从前年(2014)开始,摩托车行业分会和西安国家摩检所一起搞了年度车型评选,到去年办了两届。锐圆(代表牛摩网)忝任评委,这个评比的亮点是所有参评的车都上国家级检测线,按一整套程序检测打分,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有检测费用,而且不菲,不愿意出费用或出不起费用的或不知道有这码事的企业就被排除了,所以这个评比的“完整性”不够,就像奥运会有些体育强国根本不参加,金牌的含金量一定大打折扣。而且现在公众对评比活动普遍持质疑态度,所以这个奖就有“不花钱评不上”的不好风评。这一点,我已经在评委会上讲过了,会上讲,会下再讲也不算破坏规矩。

008.jpg


  2015年年底,友媒摩信网、《摩托车信息》也要搞评比,看来大家都有情怀,都有热情。摩信网的办法是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各占一定权重,目前看投票环节搞得不错,从微信朋友圈看,不少企业的老总都出面为自己的产品拉票。至于评委,份量也够,除了中国摩托车行业分会的秘书长,中国摩托车商会的秘书长也参加了,两大行业组织联袂出席,权威是够了,另外,国家级检测中心中天津检测中心、西安检测中心都来了,行业的技术权威也够了。评比的结果将在本月初揭晓,到时看结果——其实从评比结果倒推,所有的评比都很难做到人人都心服口服,自己心仪的没有评上,就会质疑整个评比不公平,此乃人之常情,常情和常识、常理一样,在民间最有力量。

009.jpg


  摩托车行业需要不需要一个权威的榜单,当然需要,尤其是当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的时候,类似奥斯卡的“全年总结”就很有必要了,最佳奖,新人奖,各类专业奖,这些都可以有,都对消费者选择有帮助。

  中国的评比和其他事情一样,没有商业化精神,只有商业化运作,没有品牌意识,最好马上搂钱,公众怎么质疑这些评比都是有道理的。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好车的口碑是靠时间堆砌的,评比别人的评比也要时间考验。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终于还是谈到了“禁摩”.......

001.png


      2015年底,中央台报道了重庆车友大师兄在高速公路上遭到恶意执法的事件,执法车肆意别车,最后竟导致大师兄严重受伤。虽然平常我们经常吐槽牛逼的CCTV,但是这次CCTV能站出来为可怜兮兮的摩托车说话,为摩托车消费者说话,真是难得而且可贵。尤其值得点赞的是,这则报道采访到的法律专家也非常给力,他们言之凿凿地告诉中国各级政府官员:禁摩所有的地方法规都违反上位法。

002.png


      一国的法律法规也是有级别的,有国级、有省级、也有市县级,也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所以必须和摩友们说明一下,在国家的法律当中,最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都没有禁限摩托车的任何规定。禁摩的法规和红头文件都各地地方政府搞的,有的在当地人民代表会议走过程序,有的则直接由政府公告形式颁布,更离谱的则是由当地交警交管部门行文就ok了,特别是限摩的规定,操控权基本在交警手里。

003.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六条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一)超越权限的;

 (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三)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五)违背法定程序的。

 中国的法律特别是所谓的上位法(最高的是宪法喽)很像电脑软件,经过这么多年“有法可依”的努力,很多软件都下载到电脑桌面了,看上去立法工作煌煌然很有成就,但是这些软件都没有安装运行,在电脑上根本用不了,安装运行软件的权力在“管理员”手上,他觉得要依法办事了,就安装运行,用完了马上在控制面板上执行“卸载”。

004.jpg


  中国有名话叫“天高皇帝远”,还有句话叫“县官不如现管”,对于基层的执法得来说,当地政府的法规是刚性的,颁布这些法规的管着他们的升迁,管着他们的薪酬,你给他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给他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他不是笑你傻逼就是翻白眼——我必须强调,我们的交警绝大多数都是人民的好警察,但是摩友碰到往往都是不大搭理所谓上位法的。

  通过“讲法”这条途径实现禁摩的整体翻盘,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法律的力量在案例,如果越来越多的摩友拿起法律的武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断地通过行政诉讼维护摩托车消费者的合法的交通工具使用权和道路使用权,哪怕打不赢,也会让地方政府感觉到“兹事体大”,“麻烦不少”,他们也许会稍有忌惮的,一些尚未禁摩的城市可能会抑制一下这方面的冲动。现在禁摩风已经吹到县级市了,大家都挺在那里等死,这个行业一定会死。

005.jpg


  法律的武器在操作层面是掌握在律师手上的。作为消费者个体,不让骑能忍就忍,忍不了骂骂街买辆电动车也就算了,让他们耗神费力加上花钱去打官司是不可能的。所以锐圆不止一次向行业分会一些摩托车企业建议,应该从摩托车企业那里集点资,聘请几位公益律师,为各地的摩友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连这点事都不做,那就只好让人家禁了。

  打官司有点硬磕,游说也是一个办法。我前段时间去西安,和西安一位俱乐部的头儿聊天时,听他讲到,他们就经常和交警沟通,和交警一起做一些维护交通秩序的公益活动,也教育车友遵守交通规则,他们组队出行时,都主动和交警打招呼,所以他们俱乐部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在西安这座禁摩城市骑摩托车的“特权”。各地的摩托车俱乐部或者经销商商会(有木有?)都可以主动和当地交管部门沟通,对他们多讲讲外国的经验,也承诺协助他们对摩托车骑行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天下摩友是一家,一家就要听听家里的话:戴头盔,不超载,按规则行驶,别乱闯红灯,别……,反正所有的臭毛病都应该改正。相信中国以后会越来越讲法,但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讲情面,交警其实是爱摩托滴,呵呵。

006.jpg


  说实话,我对反禁摩这件事是持比较彻底的悲观语义的,将来两轮车如果能重新进入大中城市,那也是电动摩托车,我以前曾写过文章《只有摩托车可以救北京》,那是在十年前,说的是救北京之堵,现在北京更堵了,但北京市政府仍然不会正眼瞅摩托车,现在也有人说摩托车可以救北京,救得是北京之雾霾,我想就算一个人脑子进水250ml,他也知道,既然要放开两轮车,那就弄个带电的吧。

007.jpg


  摩托车行业还有人指望解禁来带动摩托车的伟大复兴,对此我只能说,把摩托车做好,对得起那些骑着摩托车去西藏的车手就非常ok,他们才是真的爱摩托车。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在摩托车行业,摩托车专业媒体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货色,因为中国的摩托车本身就不专业,大家只会拼装125,150这些通路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摩托车媒体专业到哪儿也就可想而知了。

001.jpg


    到目前为止,以行业、企业为报道内容仍然是一部分摩托车媒体主要是杂志纸媒的主业,大家都想转到报道产品和消费市场,有两个方面的压力迫使摩托车媒体不得不这样做,一是市场在转型,大排量时代好像在门口徘徊,二是互联网对于传统纸媒的冲击已经是要撞门而入了。

      互联网让摩托车行业媒体可以直接发行到用户层面,在纸媒纷纷转型之前,其实已经有不错的摩托车网站出现了,他们的基因基本上是“车迷+IT”,比如到现在仍然具有影响力的摩托迷、摩托吧等等,他们率先做“摩托车+互联网”的活儿。

002.jpg


     后来各家摩托车杂志也都做了网站,包括牛摩网的基因也是“摩托车杂志+互联网”。当pc端的摩托车网站大体有了格局,正准备深耕这块市场的时候,移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席卷而来。

      在手机端,一半是APP,一半是微信,微信甚至是一大半。公众号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做“网媒”的技术平台几乎是免费的,“自媒体”成为一大景观。在摩托车自媒体里,一部分是原来纸媒背景的人在做,更多的则是车迷中能写的小伙伴。自媒体对中国媒体生态的改变是巨大的,其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我们目前能观察到的。摩托车自媒体也一样,正在改变这个本已非常细碎的细分市场。

003.jpg


     从纸媒到PC端的网站再到移动端的微信号、APP,其本质是传播成本的急剧下降,也是话语权的急剧没落或者稀释。最沾光的其实是摩托车企业,原来摩托车企业要发出声音,必须找媒体,必须找个喇叭,现在喇叭变得极其低成本且不在所谓媒体精英手中把持,大品牌的公众号由于有商家和用户的关注,使他们成为摩托车行业内的拥有粉丝多最的号,这为很多其他微信号设置了门槛,要赚钱,要营收,你的粉起码不能低过客户企业吧?不然怎么好意思收钱?

     通过正向帮助企业传播获取收益的的路子越来越窄,而且一味地点赞和称颂也不能获得用户的喜欢,影响力逐渐衰微,尤其是那些面向工厂和经销商配送的专业杂志,生存空间已经几乎没有了。

004.jpg


     “大家都要吃饭”,这是任何社会都通行的法则,于是有一部分媒体从“有偿新闻”向“有偿不闻”转变,这种转变在社会财经媒体中已经发生了,著名的21世纪财经系,各种仿冒记者的诈骗案件也是这种转变的表现。在摩托车行业,2015年已经有自媒体对企业的“XX门”追踪死磕,这类事情的结果基本有二:一是企业花钱摆平;二是双方严重对立,自媒体虽然此役没有获得直接收益,但因为死磕的态度而获得网友的支持,粉更多影响更大,为以后变现积累了资源。“理性,建设性”、“不作恶”这些过去媒体奉为原则的东西,现在都在消解当中。

005.png


    在这种媒体生态下,摩托车企业很快找到自适之道,如果还算有影响力的品牌,需要公关的品牌,他们会拿出一部分广告费用,对目前已经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媒体“洒洒水”,让他们说话谨慎一点,注意一点,客气一点,友好一点。不求你传播正能量,但求你不传播负能量。

    媒体过剩,传播过剩,核爆炸式的信息量,网站上浩如烟海式的“资讯库存”,让受众面临的不是匮乏而是多到和没有一样,五色使人盲。点击浏览下一页原来是媒体创造内容,然后传播,然后让受众接受;现在是互联网提供平台,受众自己制造内容自己选择接受。媒体人的“有主题的”原创淹没在无数网友自由创作的汪洋大海之中,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的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了,他们购买媒体的风险更大了,他们遭遇到的公关危机更多且更难处理了。

006.png


    2016年,没有跌到锅底的摩托车行业继续跌落着,转型是艰难和痛苦的,更悲摧的是摩托车的核心技术内燃机——这座修建了两百年的辉煌宫殿已经听到电池革命的隆隆炮声,未来十年,大戏有得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