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摩托车行业内销遇冷的思考

  最近,很多业内人士对摩托车行业状况感到相当的不乐观,与先前的摩托车行业倒春寒比,现在简直可以说是掉进冰窟窿了。其实笔者倒不这样看,我总觉得中国摩托车业内人士总爱在客观上找原因,包括厂家和终端。
  有人分析,现在的摩托行业遇冷是国三实施和国家宏观调控货币紧缩政策共同的结果,我不否认这里的作用一点没有,但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如果不是国三实施一再推迟,如果没有国家下乡补贴政策的实施,是不是早就掉进这个冰窟窿了?
  对于摩托车制造厂而言,目光的短视及核心技术的缺乏其实早在五年以前就注定了这个结局,厂家对利润的崇拜完全挤兑了对技术的崇拜,要知道单纯对配套件质量的控制怎么能说成是技术提升的代名词?所以这么多年来摩托车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舞动价格杠杆以外,剩下的就是在政府政策的边缘讨点薄利过日子,能不惨淡吗?内销不行就寻求出口,出口退税政策要是再震荡那是不是就要跳楼了?不管行业数据怎么统计,合资品牌还在以不可争辨的、咄咄逼人的势头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服务意识、市场调研、技术储备、店面形象、用户满意度,合资品牌有的我们的民族品牌,几乎全没有,中国摩托市场过去的三十年,个个品牌年年表彰先进,都基本上是以量为参考的,这是对摩托车行业经销商的一个极大的误导,让商家以量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从而忽视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消费需求的转换,等销量一有个风吹草动,便斗志全无,能不颓废?
  对于商家而言,经常被厂家业务员忽悠的品牌优胜劣汰原则,其实在让商家过多的寄希望于品牌的淘汰,以达到自己跟对品牌,垄断市场的美梦,这其实是过分强调客观原因的另一种体现,没有把商家自己当一个品牌来创立,孰不知参与淘汰竞争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纵使别人被淘汰了,自己也不会好过多少,正所谓杀敌三千,自己损八百。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当作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从内部找原因,看自己对用户的所做、所思、所忧是否达到精细化,从而达到商家自己的品牌与厂家品牌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所推崇,那就是环境再残酷,“纵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当然,我想让大家释怀,那就是二八原则,对于一个行业,成熟了的话总是20%的商家在赚钱,80%的商家不怎样甚至是亏本,对于品牌来说,20%的品牌能够占到80%的销量,但我不误导大家,因为这个20%和80%是动态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挤进去,要靠自己的努力稳固好。

(小诸葛编撰)以上仅为一家之言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