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哈雷骑行者的双面人生

时间:2013-7-24 12:58:46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张涛 宋凌燕

7月4日,北京达到2013年入夏最高温。晚上太热睡不着,已经过了十二点,丁磊骑着哈雷车绕四环转了一圈,两点多回到了家里。他测了一下,北京四环外环有69.1公里。

今年33岁的丁磊是北京一家外企的建筑设计师,他有两张名片,一张是所在公司的,另一张上的头衔是“自由联盟 形象官”。自由联盟(Free Spirit)成立于2012年6月23日,是北京较有名气的哈雷机车民间俱乐部。俱乐部主席是丁磊的发小、自由摄影师苑菲,两人在年轻时就对哈雷心向往之。目前自由联盟有成员28人,还有十多个在预备考核阶段。俱乐部每周都组织活动,一般是去北京周边郊区骑行。

哈雷车品牌全称为“哈雷戴维森”,110年前创立于美国,如今已是全球著名的摩托车品牌,常被当做自由、独立、冒险的标志。

2006年,哈雷公司在中国内地的首家授权经销商——“北京哈雷戴维森”正式开业后,内地的“哈雷骑行者”队伍渐渐壮大起来。这个圈子里的资深车手“西城老张”2008年买车时,全北京有三十多人骑哈雷,从2010年开始,人数开始爆炸性增长,老张介绍:“北京现在卖车卖了1300多辆,留在北京的可能有700辆左右,我们认识的,能看到在外面骑车的,150人,不超过这个数。”

随着人数的增长,一些民间的俱乐部、车队也开始组建起来。哈雷车手有专门的服饰,黑亮的皮夹克,全棉重型牛仔裤,无指皮手套,头盔,皮靴,这些装备并不是仅仅为了看起来炫酷,更重要的是可以挡风,防止人被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烫伤,保护车手的安全。哈雷车手一般结队出行,排成一队或两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的轰鸣声让车手之间无法用语言沟通,车队都有统一的手势,哈雷在全球有统一的手势,每个车队根据自己的需要也会自己研发一些。“当你看到一群凶神恶煞的机车男,在路上像幼儿园小朋友做操一样,打着很卡通的手势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好玩。”苑菲笑着说。

“西城老张”曾担任过哈雷车主会北京分会的秘书长,副主席,任职三年期间,他结识了这个圈子里不少人,他把目前中国的哈雷车主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刚买车的车主,有无限的热情,但不知道自己的技术,也不了解路况,不管任何危险状态,甚至不顾家庭工作,说走就走,摔车率很高。这些人他称之为“勇士”:“有大批人在。”

第二类是“战士”:他们有计划地出行,也会看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如资料片等来更了解哈雷。

最后就是“骑士”。这些人骑车很多年了,要么依然很热情,要么就很冷漠,一般都是远离人群,静静地独自骑行,或者默默地为这个群体做一些事情。“他们都有过很多经历,”“西城老张”说,“我认识一个老车主,骑车到了一定程度会边骑边哭。他远行回来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回味一路的经历,就会掉眼泪。这个年轻人怎么会理解?”

“西城老张”自己应该归为“骑士”一类。今年6月8日,他负责的金色立方·66号机车俱乐部成立,俱乐部不再仅仅是组织大家骑行。老张说:“把商业模式引入,骑车去一个地方,每个人的费用减半,甚至还要少,无非在你身上贴一个条,或者在车上挂了一面旗子。道理跟奥运会一样,这种模式在国外非常普遍。”目前俱乐部正在组织一个大型的活动——骑摩托车环台湾岛。“我们会把挂着京A牌子的摩托车拉过去,在当地骑,当地的车主也会参加,实际变成一个两岸沟通的项目。”“西城老张”介绍。

虽然哈雷骑行运动在中国大陆方兴未艾,甚至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但哈雷车主们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哈雷公司对大陆市场重视不够,很多连锁服务不到位,周边产品价格虚高,销售区域划分不合理等。而我国有“禁摩”的政策,很多地方高速路不对重型摩托车开放,车多人杂的路况环境也使摩托车驾驶充满安全隐患。“只能靠车手自己,提高自己的驾驶技术,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守规矩、有纪律地开。”车手们如是说。

丁磊

◎丁磊,内蒙古人,生于1980年。建筑师,高级项目经理。



丁磊所在的建筑规划设计咨询公司属于外商独资企业,总部在美国。公司主要从事的项目是高尔夫球场、会所、高档住宅等的规划设计,项目遍布全国。

丁磊从小就爱骑摩托车,对哈雷“一见倾心”。2009年买了第一辆,现在他拥有两辆哈雷。丁磊说骑车的时候他就不用考虑任何烦恼,只是专注于骑车。丁磊认为虽然摩托车是机械,没有生命,“但它也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每一辆车都不一样”。

如今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献给了摩托车,作为俱乐部的形象官,他负责设计logo、徽章等。

“有人喜欢我们,也有人讨厌我们,有不少人是羡慕嫉妒恨。但我们都是正常人,只不过喜欢摩托车而已,只不过想让自己快乐而已。”

苑菲
◎苑菲,内蒙古人,生于1979年。自由摄影师。



摄影师苑菲早期为时尚杂志拍摄人物,在圈内小有名气,现在开始拍摄建筑。苑菲的性格一直比较特立独行。

虽然是夏天,苑菲仍然穿着皮马甲,上面缝着含义不同的布标,挂着来历不同的金属徽章,他收集世界各地的哈雷T恤衫,不同样式的头盔摆在家里。

苑菲认为哈雷是一个药丸,它会放大一个男人骨子里的野性、粗犷和他的“坏”分子。“这个‘坏’分子仅限于娱乐或者形象方面,在我看来,很多在中国骑哈雷的人都是铁汉柔情。”

苑菲每天都要骑车,当他心情不好或者有压力时,只要引擎一发动起来,“马上就觉得自己强大了”。苑菲说:“很多人把摩托车当工具,但我们把哈雷当玩物,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为了骑车而骑车。”

杨魏

◎杨魏,北京人,生于1970年。经营机电安装工程公司。



杨魏做管理工作,脑子总是要同时考虑很多事情,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现在已经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太浪费了。”她笑着说。杨魏走到哪里都带着笔记本,在合适的时间处理邮件,查看报表,做出决策。

杨魏偏爱极限运动,她认为极限运动和自己的工作有共同点,要求人在瞬间把很多信息综合考虑后,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有一年夏天,由于堵车杨魏在大太阳下动不了,这时候一辆摩托车“突突突”地从旁边经过,当时她“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就去驾校学摩托车,学会之后,在2008年,她拥有了第一辆哈雷。

杨魏手机里有一个叫“机车魅影”的微信群组,这个群里现在有十多个人,都是在北京骑哈雷的女车手。杨魏感觉大部分女车手在家庭或生活上的顾忌会多一些。

西城老张
◎老张,北京人,生于1968年。资深书画装裱师。



老张还住在四合院里,家里摆着木质的老家具,墙上用古代字画、老照片装饰。他1980年代开始学习南派苏裱艺术,后来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经其手修复的百余件作品中,不乏名家精品。

2008年是哈雷·戴维森公司成立105周年,老张在这一年买了纪念版,属于戴纳车系。这款车在中国的配额只有三辆,如今已经成为老张的名片。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否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机车文化联系在一起,我说如果非要让我找一个契合点,我只能说它们都是经典。但其实二者没什么相通点,完全两码事。”老张坦言。

老张一年四季都骑车,去哪儿都骑着。“我不会开汽车,我讨厌汽车,我只能骑摩托车。”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