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冷眼旁观:电动车行业呼吁谁听得到?

时间:2013-11-18 来源:电动车时代网  作者:胡不归

    2013年11月14日,有电池行业“达沃斯”之称的“2013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江西宜春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和国内外有关企业共600多位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首日签约合作企业达15个,协议总投资135.5亿元。中国自行车协会会长马中超在论坛上表示,在新能源动力交通工具中锂电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目前在电动自行车中锂电仅占5%。马中超认为,锂电自行车目前主要存在技术和价格两个层面的制约,市场也因此迟迟未能打开,并呼吁政府对每销售一辆锂电自行车给予300-400元的补贴。

    电动自行车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具有“经济、便捷、节能、环保”四大消费特性,符合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近几年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产业规模也相应得到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对316家规模以上电动自行车企业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以来,电动自行车产量已达到1842万辆,主营业务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23.6%,这还不包括规模以下的企业,进一步放大之后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规模如此庞大的一个产业群,为何仍未能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001.jpg


    无论是电动自行车领域的新国标,还是将电动自行车纳入到国家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补贴范畴,相关的呼吁在行业内从未停止过,然而至今仍然未能有所突破,这不能不让人对行业话语权的缺失感到“遗憾”。就目前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话语权的缺失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对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制造商在公关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低质化”和“趋同化”;二是企业科研能力有限,核心技术创新不足。

提升媒体关注度 让企业声音发挥应有的作用

    电动自行车的消费市场和产品特性比较平民化,行业竞争模式比较单一,因此对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关注度不高,这也使得制造商在公关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低质化”和“趋同化”现象比较普遍。制造商更加习惯于通过一些传统的形象代言和促销活动来推动产品销售,对行业层面的关注较低,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

002.jpg


    据去年对电动车行业分别在财经媒体、门户网站和地方媒体三个方面的新闻表现和关注范围的统计显示,媒体行业的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行业政策和负面信息方面,关于品牌企业的信息占比微乎其微。在三大财经媒体和13家地方媒体的新闻关注方面,品牌企业信息占比仅有5%,而负面信息的传播却分别高达80%和65%,即便是在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表现方面品牌企业的信息占比也不过10%,负面信息的传播也高达60%。由此可见,在电动车行业与媒体的互动方面几乎是一个真空地带,品牌对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低,更谈不上主动的引导和沟通,这也使得电动车行业的信息呈现出更多的“散发性”特点,信息的传播无法形成有效的影响力。

    另外,对媒体关注度的缺失也使得企业对**的控制能力和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平时在媒体上除了相关的产品信息之外,我们很少能了解到企业层面的声音。这种仅仅停留在产品促销层面的信息推广很难对行业整体的发展形成推动力。因此,树立形象,打造具有独立个性的品牌,进而提升行业整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需要企业增强对媒体的关注和使用,及时、有效的发出企业自己的声音,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提升企业对公众**的掌控能力和经验,并最终提升行业整体的话语权,进而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及推行。

技术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基础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电动自行车行业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行业发展至今,电动自行车的技术门槛一直比较低,行业准入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大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行业整体水平一直上不去。据了解,目前全国约有超过2400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产能过剩导致的低价竞争也使得这一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大多停留在外观设计层面的改变。因此,能参与制定本行业标准、规范的企业相对较少,影响力有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一线阵营中如爱玛、雅迪、绿源、新日、台铃等品牌在技术创新层面的提升也比较明显,研发投入所占营收比持续增加。但毕竟时间还短,企业自身还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规模扩大后所面临的人才结构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电动自行车企业在产业层面产生推力,切实影响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以上两个层面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通过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与媒体的配合,积极的传递出企业的正能量,形成行业聚合效应,推动行业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