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小伙骑摩托车重走长征路 90余天8000公里

时间:2013-12-15 8:45:02 文章来源: 北国网-半岛晨报 作者:王 文

    潘亚当,24岁,美国人,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历时三个月长途跋涉,从红都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经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份,最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90余天,行程8000多公里,与当年几万名红军靠双脚爬雪山、过草地不同,潘亚当靠一台排量250CC的摩托车,完成了这次长征探考。

    人物素描 潘亚当

    今年24岁,在加拿大长大的美国纽约人,是重庆大学的一名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和传媒学方面的研究。16岁时,第一次到中国。今年历时三个月骑摩托重走红军长征路。

    人物语录

    “吸引我的不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是它带给整个社会的改变,我想参与其中。 ”——潘亚当说,来中国的初衷是想为 自己打开一扇未知世界的大门,如今,他已是一名历史学爱好者,同时时刻观察记录中国社会的巨变。选择中国:作为交换生在南京呆了一年。

    潘亚当本名是Adam Century。他是在高中历史课上知道中国长征的,当时他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故事。在此之前,他心中的中国符号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孩子无异,武侠、成龙和乒乓球。

    潘亚当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是一名犹太人,父母都是艺术学方面的教授,因为父亲是美国人,潘亚当也拥有美国国籍。从童年起,他就掌握了两门语言,回到家中,和父母说英语,出去玩儿,和小伙伴们说法语。多年以后,这也为他奠定了迅速掌握汉语的基础。

    十几岁时,潘亚当全家搬到纽约定居,那时,他就决定要出国历练。究竟去哪个国家?他说曾考虑过欧洲和非洲,父母建议他,可以尝试多接触陌生的文化。“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陌生,没有一种语言比汉语难学,那就去中国。 ”潘亚当就这样选择了中国。

    2005年,高二学生潘亚当作为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交换生,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他的名字直译中文为亚当,当时接待家庭的老师姓潘,潘亚当这个名字就产生了。

    一入学,他就遭遇到了“中国特色”和文化冲撞:道路上自行车和机动车交错无序行驶;高中生的军训还有半夜行军训练;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的南京城——他所居住的纽约市,十几年的面貌几乎从未变过;他发现女同学几天都不会换一件外衣,这在美国高中是不可想象的;酒吧里播放的竟然是美国1990年代的流行音乐。

    不过,潘亚当说,他倒没有把这些看作落后,“这才叫世界啊! ”他感叹道,原来不一样的文化,差别有这么大。一年后,他不仅带着新认识的世界,也带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回到了美国。

    走进清华:在这里接触到中国革命史

    潘亚当以优异成绩进入全美排名前列的本科院校威廉学院,进入历史系,同时兼修日语。不过,大学期间的小潘几乎每年都寻找机会再回中国。

    2008年,正值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潘亚当找到了一份为一家在北京的美国公司当中文翻译的差事;一年后,他又通过一个语言交流项目,到了北方冰城哈尔滨。他参观了731部队罪证遗址,寻访犹太人遗迹,并得知自己家族的先辈曾在这里生活数年,小潘喜出望外,“这是我与中国最大的缘分”。

    接着,小潘又申请到一个在清华大学历史专业学习的机会,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史从此走进了他的世界。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上了中国红歌。他说,第一次听到《学习雷锋好榜样》时,他感觉到,歌词和旋律都在描述一个“令人兴奋而遥远的中国”。有时,在大学图书馆看书,他还会无意识地哼起《红梅赞》,“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

    他的美国同学和亲友不理解什么是红歌。“这么说吧,就是中国的披头士,是中国老一辈人喜欢的歌曲。 ”潘亚当解释说,研究中国革命史,红歌是无法忽略的,它直接展示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歌词背后烙刻着浓烈的时代背景。“就像不听爵士乐,你很难深入研究美国三十年代的文化一样。 ”

    准备长征:在重庆考试拿到摩托车驾照

    毕业前,潘亚当申请了富布赖特奖学金,申请项目是到中国重庆研究红歌。后来他拿到奖学金出发时,研究项目却落了空,小潘想起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中国革命史和长征。那就用这个机会试试重走长征路吧!或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观察这条路上的人民这几十年来的变化,重新审视长征的当代意义。

    小潘不是第一个想在中国内地穿行的美国人。之前最有名的一位,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他记述自驾车经历的《寻路中国》曾在中国风靡一时。

    不过小潘的“长征”计划是骑摩托车。 2013年5月,他在重庆陈家桥摩托车驾照考试中心,一次通过三个科目的考试,顺利拿到驾照。警察告诉他,这是重庆颁给外国人的第一本摩托车驾照。

    他花费上万元买了一台望江牌的摩托车。像中国人喜欢讲寓意一样,他挑这个品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红军长征前期的战略目标就是渡过长江,“望江”恰合此意。

    不知路线:有时一天要问七八次路

    一身摩托服,一个头盔,外加一个横跨在摩托后座的小行李包,潘亚当的新长征开始了。刚到长征的起点江西瑞金,他就感受到久远的长征留给这座城市的遗产和烙痕:80多年前的苏维埃遗址,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以及各个时期的毛**雕像。

    尽管出发前做足了功课,翻阅了大量关于长征的书籍,但具体到红军长征的具体线路,仍找不到详细记载,小潘只能走走停停,有时一天要停下来问七八次路。

    当地人热情地答复他后,还会好奇地问他:美国是什么样?外国人都像你这么高吗?你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

    在长征路上的偏远农村,一个美国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人们总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一位四川老乡问:“你是从哪里骑过来的?”小潘如实回答:“江西。”“你吹牛,那么远怎么骑过来。 ”老乡们质疑。“好吧,我承认我是从美国骑过来的。 ”小潘开起了玩笑。

    途中奇遇:“望江”摩托被柴狗吓倒

    大多情况下,小潘会走省道,偶尔上国道,多数路况复杂,一边靠山,另一边就是悬崖。有时,他也会“入乡随俗”,跟着当地的摩托车骑上高速公路,“我知道这是不允许的,可有的省道路况实在差,骑了三个小时,只行进了二十多公里。 ”

    他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一起交通事故,还亲眼目睹一辆摩托车驾驶者在超车时被大车撞倒,奄奄一息。他因此始终极为关注交通安全,不过事故还是不期而遇。进入四川丹巴县后,一条眼睛通红的柴狗突然冲到路中央,潘亚当条件反射地紧急刹车,当时时速五六十公里,摩托顺势滑倒将他甩了出去。小潘身体右侧全部擦伤,不得不到附近的小诊所处理。

    诊所的老医生不紧不慢地给他消毒包扎,然后淡定地告诉他,“你这种擦伤很常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骑摩托都是这么摔伤的。 ”

    到达延安:3个多月骑行8000多公里

    因为长征路线上大部分仍然是农村,他得以有机会找到些时代对比。

    比如,在甘肃,他遇到过下来视察的车队。由于甘肃地型险峻,车队中清一色是更适合山路的丰田霸道越野车,常常呼啸而过,留下漫天灰尘。“如今 中国官员下乡时的排场,与当年红军长征时已有了天壤之别。 ”潘亚当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想法。他当时正在一家小饭馆吃饭,车队过后,吃饭的人都咳嗽起来。

    骑行3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8月下旬,他到达了目的地:延安。

    在重走长征路的几个月里,他曾多次试想过到达延安的感受:这个“革命圣地”,是否还会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描述的样子?

    真正到达延安后,潘亚当有点失望。他见到了革命英雄纪念馆——规模最大和资源最丰富的红色纪念馆,但除此之外,延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小城市,交通混乱,市中心有几个肯德基和一个必胜客,到处都是工地和喇叭声,空气很浑浊,曾经流淌的延河已经基本干涸……

    不同态度

    有人把他当作白求恩和斯诺

    一路下来,潘亚当的感受有些复杂。老人们通常极为赞赏他,“他们一般对我重走长征路的原因没有多大的兴趣,对我在路上的一些发现似乎也没兴趣……只要听说我重走了这条路,他们就强烈认可,把我称为‘中国通’,类似于当年的白求恩或斯诺。 ”小潘这样写道。不过,当他想和老人们探讨些更具体的事实时,才发现老人们其实并不了解细节。

    小潘也收获了不少帮助。一家宾馆老板认为他是在弘扬长征精神,免费为他提供了一间豪华套房;还有许多老人请他到家里吃饭,有的人直接告诉他:“你比我儿子还爱国。 ”

    然而在这些普遍的向往与赞赏背后,潘亚当一路所见的大部分长征遗迹,或博物馆,游人并不多。

    有人觉得他精神不太正常

    他说,有的年轻人听了他的想法后,会觉得“这个美国人精神不太正常”,这些年轻人,既包括西部小镇上的,也包括从东部大城市开车自驾去西藏的“驴友”。

    意义当然只能是因人而异的。潘亚当觉得,他看到了与千城一面的沿海城市不同的世界,西部地区几乎千村千样,既有更大的贫富差距,也有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就拿饮食来说,越往北,面食做得越正宗,这也说明我离终点越来越近。 ”小潘说他最爱吃陕西的面,一大碗只要三五块钱,再浇上红艳艳的辣子,呼噜噜吃下肚,“爽死了”。

    潘亚当自述

    为什么选择骑摩托车

    我的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些内幕,与路上遇到的老人聊他们亲自经历过的历史,亲眼目睹以前在书本上了解过的景点和会议遗址。

    如果走路的话,估计我的注意力不会放在这些东西上,而会全部投入到行走中去:我的体力可比不上当年的同志们。髵如果坐大巴的话,我的机动性会很受限,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地点。在我眼里,摩托车是最能实现我目标的交通工具:自由,快捷,又能走很窄、十分不平的山路。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