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重庆的摩托文化(转载)

重庆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当你在一个拥挤的加油站看见一台风尘仆仆的摩托驾驶过来,车上下来满是灰尘的车手,摘下头盔,露出黑黑的脸庞,看见他身上破旧的骑士衣装和沾满泥巴的鞋子和疲惫的样子,你不要惊慌,也许那就是我,一个喜欢摩托旅游的的我,不要小瞧我啊,因为俺也有文化。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往来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俺们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到2008年摩托车发展已经步入百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中国的尊严,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的就是摩托车!”一位已有20多年驾龄的摩友曾这样对我说。我想,这不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摩托车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滞后。我从爱好车到探索车文化理论,从1997年的西部万里行到1999年的穿越罗布泊,一次次地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导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探险。

以我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生命体验,一次精神的成功,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因此我认为,上升到社会性高度的探险才是真正成功的。”黄成德在探险车文化的路上走着,他并不孤独,也有无数的普通车迷像我一样也在不觉中成了这条路上的行者。大连一位摩托车友从小就爱摩托,爱摩托的人都有豪放和讲信用的特点,以后,他也成了这样的人,并拥了一间小有规模的车行,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因为他简洁的名片最显目的四个字是——你的朋友。一位爱车的警察曾驾自己的摩托车追捕一名通缉犯,歹徒最终被擒获,但摩托车在追捕过程中摔掉了一个零件,外表也有些擦伤。看着这个英勇负伤的“功臣”(摩托车),他形容道,这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目前在国内摩托车赛场中战绩显赫的车手回忆几年前初步赛场,当女朋友让他在她与摩托车之间作一个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摩托车……如今去而复返的女友已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几年的赛车生涯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印迹。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拥有了灿烂的昨天和今日。许多车迷一族用“他”或“她”来昵称自己的爱车,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因为无论你是探险家、赛车手还是普通车迷,也无论你骑的是昂贵的哈雷、宝马还是几千元一辆的低档摩托车,只要爱车,车就能带给你乐趣。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