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汕头:没了摩托车,出行有何妙策?

来源:汕头晚报      2010-10-13  
  编者按:近段时间来,“治摩”成为汕头市民热议的话题。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摩托车的去留备受关注是必然的。“治摩”是强化社会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举措,但需要有良好的公共交通体系作支撑。本报今天起在一版推出“关注治摩,方便出行”系列报道,从不同视角探讨“治摩”之后的出行对策,敬请读者垂注。

  记者王开颖述评:黄女士家住汕头中心城区东区,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六七千元,勉强可算“小康”。家里那辆小汽车基本上是先生使用,她在自己的摩托车报废后就开始乘公交车上下班。“从家里走到公交车站15分钟,等车5分钟,路上走15分钟,下车后走到单位5分钟,最顺利也得花40分钟时间。”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原来骑摩托车大约15分钟就能到达单位,还能抽空跑到菜市场买菜,十分方便,现在这些均已无法做到。

  凭心而论,黄女士的情况还算不错,毕竟她走的长平路是本市公交车线路最密集的路段之一。如果居住在“冷线”附近,平时等一班公交车半个小时乃至一小时之事并不罕见。碰上这种情形,哪位“上班族”能耗得起呢?以汕头目前的公交服务水平,是难以适应“治摩”之后广大市民出行需求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二轮摩托车开始出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时,习惯于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们以惊奇和羡慕的眼光注视着这种能够风驰电掣的“铁骑”。至1995年6月底,汕头市区的摩托车保有量已达12.64万多辆。记得当时记者还写了一篇题为《从摩托车看变化》的通讯,完全是以歌颂改革开放成就的笔调去写的。但没过几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无休止增长导致摩托车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我市从1999年12月起在中心城区停止办理摩托车新车入户上牌。时至今日,全国已有近200个大中城市实施“禁摩”(即禁止摩托车驶入中心城区)。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摩托车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提高汕头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交警部门提供的数字,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有摩托车48.27万辆(不含已达到报废期但尚未办理报废手续的报废车),与2005年底市政府发布禁止非粤D号牌摩托车进入城市中心区域行驶的公告时相比,4年多时间摩托车拥有量增加了8.87万辆,平均每年近2万辆。这些摩托车只要有一半进入中心城区行驶,也会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治摩”可谓大势所趋。

  若论“治摩”的必要性,多数人都会认同,问题是没了摩托车,没有小汽车的市民如何出行?汕头公交车的现状有目共睹,在公安机关近期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汕头市中心城区综合治理摩托车工作方案》的意见时,一些市民就认为,摩托车之所以如此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汕头公交落后状况影响的。先把公交服务水平搞上去,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查处不打表和拒载的出租车,严禁非法营运,市民自然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毕竟开摩托车碰上坏天气也挺辛苦的。市人大代表陈月笙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治摩”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公交事业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政府下决心针对摩托车问题进行整治,顺应了民心民意,但是如果公交发展没有同时跟上,那么相信“治摩”的难度会很大。希望政府在加快公交发展的问题上,也能像“治摩”那样有个明确的时间表,把“优先发展公交”真正落到实处。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