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展望2010 信心堪比黄金

  2010年是个新起点,在充满悬念和变化之中,摩托车企业将面临市场转型、产品升级、竞争加剧的挑战,摩托车行业将在变革中发展,在阵痛中前行。
  对于行业来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产业政策尚存变数。对企业而言,优势企业将获得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劣势企业仍需要坚持与固守,颓势企业则需要变革求生。相同的是机会,不同的是命运,经济危机淬火企业命运的时候,也赋予了其发展的信心。

政策难见利好,经济环境严峻
  2009年作为我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策调整年,针对某些重要领域和重要行业,国家在给予巨额财政支持的同时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利好政策。但是,正如同摩托车行业历年来所遭遇的一样,在此次政策组合拳中,摩托车行业仍然没有受到“眷顾”,更枉谈财政支持了。即使是2009年的摩托车下乡及出口退税率调整,那也是搭乘相关政策的“顺风车”,才为自己谋得些许额外的“福利”。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作为行业争取多年的消费税减免政策能否在今年出台,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或许大胆预见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作为我国一个历来不受政府“待见”的制造业分支,可以预见,2010年,摩托车行业的政策环境依然难见利好,特别是在国家酝酿对电动自行车标准进行调整的形势下,甚至可以说是不容乐观。但即便是在长期以来身处如此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的摩托车行业仍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应该有底气抛却对国家政策环境的过多幻想,而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未来的一年,我们应该在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趋于平稳的有利形势下,利用金融危机触底、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契机,立足行业,着眼于产品及企业本身,加大研发投入,狠抓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国内现有市场。

消费结构悄然变化,产品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摩托车市场经历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不仅体现在摩托车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生产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进步,更体现在消费群体的逐步成熟和理性。
  摩托车作为衣、食、住、行四大消费产品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粗放式发展,摩托车生产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日趋成熟,消费者的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其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名牌产品,品质消费主导市场,摩托车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合资品牌及国产主流品牌在市场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名牌产品、优质服务、理性消费将主导2010年及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另一方面,主流消费群体悄然发生变化,以运动、文化、娱乐诉求的摩托车消费群体逐步占据市场主流地位,“80后”、“90后”成为这部分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已经脱离了其父辈们“实用”、“简单”、“节俭”的消费观念,而是更多地强调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更能体现产品价值和自身地位的因素。他们对产品和品牌的需求不仅是质量、服务、美誉度,更希望品牌和品牌具备活力、动感、娱乐等基因。这些新兴的消费群体购买摩托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运输、代步、谋生等需要,更多是出于旅游、娱乐、运动等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摩托车消费趋势的转型和升级对摩托车企业而言,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推出适合新形势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适应消费群体的变化,转变产品定位和形态,尊重消费的需求,坚持价值理念,赢得市场发展和企业进步。

国三助推产品升级 执行力成最大疑点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刚刚结束,经过国与国之间的激烈交锋,成果如何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减排压力大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于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宣布2020年相比2005年单位GDP排放下降40%至45%的目标━━未来数十年内我国的减排压力和决心可见一斑。
  摩托车国三排放标准虽然延迟实施,但就目前严峻的减排形势看,该标准2010年的如期实施将在所难免。届时,它对国内摩托车行业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一方面,它会成为行业内某些弱势企业的“催命符”,这些企业相关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规模较小,在该排放标准的冲击下将走向消亡,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内的分化和重组。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内那些技术优势相对明显、市场规模可观的优势企业来说,国三排放的“硬指标”要求他们必须摒弃落后技术,争相开发和采用符合该排放标准的电喷技术,做到环保和节能,从而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何况,面对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苛刻的排放标准,我国的摩托车企业要想扩大出口,绕开“绿色壁垒”,打入这些国家的高端市场,除了加大技术研发和加快产品升级,别无他途。
  国三标准的推行与实施,不仅仅是环保与减排的迫切需要,还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的技术门槛,必将淘汰相当一批滥竽充数的企业。但是,根据对以往的政策执行效果来看,国三很有可能成为“人人过关”的游戏而已,关键看有关部门的执行力度。

行业重组加速 产业格局生变
  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打击,而对部分优秀企业来说却是机遇,通过收购、重组、整合等手段企业可以做大做强,通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本控制、技术升级企业可以强身健体、节支增效。
  对摩托车行业而言,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需要重新审视价值制造、精益生产对企业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作用,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标准,以经济危机作为机遇和起点,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真正的摩托车生产制造强国。摩托车行业的重组整合历来呼声不断,实际表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行业中民营企业诸多,重组整合难度大固然是一大因素,但行业发展前景暗淡、企业资产结构重复、品牌价值有限也是制约摩托车企业被外界重组或业内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危机的荡涤,诸多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被动重组求生已经成为危机中的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在雅马哈统一营销整合三地工厂、大长江布局江浙和重庆两大板块、兵装集团重组三大摩托车上市公司的背景下,摩托车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越发凸显,铃木系(豪爵铃木、轻骑铃木)、本田系(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雅马哈系、豪爵系(江门豪爵、常州豪爵、重庆豪爵)、兵装系(嘉陵、建设、轻骑)将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力量,并且随着这几大系之间的竞争与重组,将演变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最终格局。而其他不断被边缘化的中小企业,能否能成为最终的“剩者”还存在诸多变数,他们需要面对的选择是:主动退出、被动重组还是另辟蹊径。

国内需求趋稳 出口辉煌不再
  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到今天,在每年的产销量和市场规模上都达到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在政策环境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善,摩托车用户的消费理念日趋理性的客观形势下,要想依靠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营销模式来获得量上的更大突破,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可以预料的是,新的一年,即使因为国内经济企稳、全球经济复苏,在产销量上有所上升,但幅度应该不大,可以预计今后几年的国内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年增幅在15%左右。
  近年来国内摩托车行业产销两旺、出口繁荣的局面如今还历历在目。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国内摩托车行业的产品出口急剧下降,国外市场规模出现不同程度地萎缩,国内摩托车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暴露无遗。
  其实,长期以来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出口格局就已经注定了这两年摩托车企业在出口上的命运。缺乏技术含量,产品结构单一(几乎全是中小排量车型),只能利用本土廉价的人力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是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的。面对2009年即将惨淡收场的出口业绩,从国内摩托车行业健康发展大局计,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抱怨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恶劣,恰恰相反,而应该要“感激”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整个摩托车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它让我们看清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症结所在,是它促使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是它告诉我们一亿双袜子和一架波音飞机的区别。
  同时,以印度、泰国、印尼等为代表的周边国家摩托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摩托车出口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竞争对手。
  因此,2010年,国内摩托车企业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技术研发、营销手段及售后服务的改进上,那样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后劲,才能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竞争方式转型 品牌效应凸显
  2010年,在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作为经济发展的全新起点,中国企业市场竞争也将向新的模式和手段转变,摩托车行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发展,主流企业和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形态也由过去简单的渠道竞争、价格竞争、营销手段竞争、生产规模竞争逐步转变。
  从企业自身来看,行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掌握了市场规律,积累了管理经验。通过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掌握了以研发水平、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牌文化为手段的竞争方式,通过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竞争方式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市场份额来看,合资品牌呈现快速上升势头,本土品牌则表现为两极分化,以豪爵、嘉陵、建设、轻骑、钱江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固守市场,成为本土品牌的中坚力量,而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则走上个性化发展道路,以市场细分寻求发展之道。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经过各项政策的提振,中国经济企稳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当大的“通胀”压力,能源、交通以及各种生产资料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成为一种必然,只是上涨幅度大小的问题,这也必然给本已利薄如纸的摩托车行业造成更大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