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
- 帖子
- 8768
- 主题
- 6467
- 精华
- 3
- 积分
- 205482
- 威望
- 67773
- 金钱
- 67813
- 贡献
- 69896
- 在线时间
- 37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9
- 最后登录
- 2024-9-13
|
尹明善造车记
自2003年初当选重庆政协副主席之后,尹明善开始带领其力帆集团进军汽车业。三个年头过去,这项耗资巨大的造车计划历经波折,缺钱、缺牌照等种种问题,差点将力帆带入万劫不复之地。直到去年底,这个民企造车的故事才有了柳暗花明的一刻。
06年底,重庆最大的民营企业———力帆集团公布了去年营收突破100亿的消息。这家以摩托车起家的民企并非上市公司,它本没有向公众公布财报的义务,但它还是乐于向社会宣布,它的历时多年的造汽车计划并没有拖垮企业。
69岁的尹明善是这家企业的主人。大部分重庆人都熟知他的发家故事——在1990年代初,他通过从建设摩托这家国有企业购买摩托车发动机配件,自己组装摩托车发动机而赚得第一桶金,并最终打败了建设摩托。
也许正是有着这样的成功冒险的尝试,尹明善在三年前萌发了进军汽车业的想法。那一年,他正式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自中国2001年入世以来,汽车价格逐年下降,中国汽车市场迸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那些主业乏力的民企来说,造车有着强烈的诱惑力。从吉利到美的、比亚迪,民企们纷纷走进这一行业。
进行过多次多元化尝试而屡试屡败的尹明善也没能抵挡诱惑。但在他决定造车时,力帆集团当年的赢利仅有6000万元,而他选择的自己投入、自己申请牌照的迥异于其他民企的方式,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除了摩托,还能做什么
在2002年的时候,尹明善事实上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问题———除了摩托,还能做什么?
当年,在竞争激烈的摩托车市场上,力帆的业绩增长开始呈现严重疲态。力帆集团当年的净利总额只增长了几百万,经营中的净现金流比上年急剧下降2亿多元,甚至出现了负数。
尹明善在选择造车之前,曾做过多次不成功的多元化尝试。
早在2000年,他就以5580万元购入寰岛集团旗下球队,其后更投资于酒业、防盗门、矿泉水、服装、运动鞋、《重庆青年报》等四家报纸媒体、空调、信息设备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每个行业投入多则2亿多,少则无本贴牌,有多个项目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
一笔笔细细算来,力帆集团这些多元化投资,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人民币,这已经高于2001年到2005年之间力帆集团的净利总额。据尹明善透露,这些多元化投资累计净损失约5000多万元。
除了金钱的损失之外,力帆也因此失去了早期介入汽车业的机会。“多元化虽然直接损失不大,但机会成本很高。我们失去了进入汽车业的最佳时机。”尹明善沉痛地说。
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继续走进汽车这个政策限制严格,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
2003年5月,在重庆北部新区,力帆汽车厂厂区建设正式开始。但当一家日本公司对开发力帆汽车模具开价几亿后,尹明善才真正明白,以力帆的实力,不仅一线供应商和设计公司请不起,甚至国内二线公司也不行,力帆只能选择三线供应商进行合作。
经过多方接触后,力帆只能选择1999年才成立、同济大学下属的民营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合作整车开发。同济同捷公司虽然此前从未开发过轿车整车,但它的报价足够低,力帆可以承受。
汽车模具的开发,在与一汽、二汽、天汽洽谈未果后,尹明善也只好选择上海一家同样从未开发过整套汽车模具的民营小厂———千缘公司合作。而这家公司甚至还得与台湾和日本企业同时合作,才能最终完成这个从未承接过的订单。
在设备上,尹明善希望能从汽车低端的微轿开始,利用重庆长安的淘汰微车生产线进行生产,以降低入行成本和资金投入。
但在尹明善2003年写信给重庆长安董事长尹家绪商谈此事时,尹家绪拒绝了他。
这件事情给了自尊心很强的尹明善很大的刺激。“从此以后,他就对微车项目不是很感兴趣了,一直想要跳过微车,直接做轿车,给他们看看。”一位力帆员工说。
2004年,力帆已经大致完成微轿项目的技术研发,但造不造微车却在力帆内部成了激烈争论的焦点,有人主张微轿下马,也有人支持微轿项目。关键时刻,尹明善最终拍板让微轿项目下了马。
此时,重庆市政府,尤其是当时主管汽车的副市长吴家农,开始高度重视力帆汽车这个项目。2004年1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力帆与重庆长安一起代表重庆参加了底特律车展。
但最为艰难的时刻,正在向尹明善走来。
“生死”劫
2004年8月,在同济同捷的帮助下,力帆在上海生产出第一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
尹明善兴奋地坐进了这辆新车,让司机载着到上海浦东转了一圈。此后,尹明善定下了一条规矩:力帆管理层必须坐力帆自己的车子,包括尹明善本人,现在仍然坐着不到7万元、1.6升的力帆520。
但此时,国家发改委新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带来了预期不到的影响。
按照这个政策,像力帆这样的轿车项目,属于“现有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其它类别汽车整车产品”,必须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按照发改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力帆在三年内不仅仅要实现投资20亿以上的累计投资,还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和5亿以上的研发投入。
这一政策使力帆试图获取轿车准生证的目的落空。乍闻此信,尹明善非常沮丧,力帆上下也一片焦虑。
尹明善还是准备先干起来,再以已有的庞大投资,回过头来让有关部门进行审批。这正是李书福的吉利多年前使用的招数。
当年因做摩托车经营不善而被迫转行造汽车的李书福,现在已经远远走到尹明善前面,这让尹明善想起来就觉得后悔。
甚至相比几乎同时与力帆一起进入轿车领域、也与力帆同时与同济同捷合作进行汽车开发的比亚迪,力帆也落后了。2003年,比亚迪老板王传福携着巨资,直接收购了拥有轿车牌照的西安秦川汽车,拥有了汽车业的入场券。而尹明善巨资并购没有轿车牌照的重庆专用汽车厂,却并没有换到他想要的东西。
力帆轿车厂厂房建设这时已基本完工,设备安装调试也基本完成,力帆甚至还计划9月份就正式投产,年底量产。2004年年底,力帆520第一辆车在力帆车间正式下线。
按照尹明善的说法,他在汽车上的投入大致为9亿元。但让他苦恼的是,造车每天产生的成本要30多万元,一个月就是1000万,一年就是1亿多。
与此同时,外界的质疑声越来越强烈。2005年之后,尹明善不得不疲于应付媒体的质疑,他一次次信誓旦旦地表示,没有把握他就不敢投9个亿,过几个月就能拿到批文。
这一年年中,由于各城市纷纷禁摩、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欧ⅱ排放标准实施等问题,力帆集团陷于空前的资金链危机之中——应付账款比年初增长一倍多,应收账款也增长超过50%。
各家银行在对力帆进行调研后,开始调整政策。按照尹明善的说法,银行人私下跟尹说,你这个汽车的投入还有头吗?于是,银行对力帆开始只收不贷———累计回收的贷款有三四亿之多。
配套商和经销商也陷入观望状态。虽然此时配套商还给力帆送配件,但是这些配件都是手工挫出来的,模具并没有开;零部件配套商同样担心自己对力帆的投入可能血本无归;而重庆最大的汽车贸易商重庆商社和西南汽车等也对力帆失去了兴趣。
甚至连力帆高层也开始动摇了。“力帆汽车不能再做下去了,这是死路。”他们对尹明善说。
对于力帆高层而言,这一局面与尹明善“善赌”的个性关系太大了。他经常对部下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知识分子要有胆识,有识无胆是不行的,不敢想不行。”
其实尹明善私下里已在为不能通过发改委审批准备后路。他曾求助于李书福,希望借用吉利的轿车目录进行生产。李书福当时的要价是1亿元。这是尹明善可以接受的,但李书福的附加条件让他们不能接受———力帆的轿车必须冠以吉利的品牌。
尹明善还郑重其事地给长安汽车、一汽、二汽发正式公函,希望能以白送力帆汽车公司20%股份的代价,换得共享他们的轿车牌照。“为了造车,我就是挂在人家旗下给人当儿子都行。”他说。
但尹家绪对尹明善说:“老尹,我们集团都同意啊,关键是我们兵器工业集团不同意啊。”当很久以后尹明善在北京遇到一汽的竺延风时,腿上正有伤的竺延风说:“哎呀,老尹,我最近受了伤,没有看到你的函啊!我回去就仔细看看给你答复!”
二汽的回应让尹明善多少有些欣慰,他们专门多次派人来尹明善那里考察。尹明善甚至打算实在不行就把送股的比例提高到30%、40%,甚至一半,以换取二汽的支持合作。但是,二汽最终还是放弃了力帆。
感到绝望的尹明善甚至与香港开发区和香港资本进行接触,希望万一不行就到没有汽车产业政策限制的香港去总装轿车。
但就在尹明善焦头烂额难以支撑的关键时刻,2005年9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五中全会对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让一贯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来争取资源和关注的尹明善,获得了新的机会。
国家发改委开始研究如何落实和贯彻五中全会的此项精神。力帆汽车的命运也开始骤转。12月底,力帆汽车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列入轿车生产目录的批文。
此刻,同时与力帆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轿车牌照的其他七八家企业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仍然被关在轿车生产目录的门外。
“豪赌”还要继续努力
尹明善曾经以为力帆只要获得牌照就一马平川,但2006年的开局很不顺利。
在尹明善的“一意孤行”下,以中档车定位配置、定价77777元的力帆520产销量一直徘徊在每月一二百辆以下的水平。直到12月份降价8000元后,销量才开始好转。
力帆另一款1.3排量的小型车也在2006年10月上市。这款新车仅换上了力帆自造发动机,汽车外观与1.6升完全相同,可以与前款车共用模具和零配件,开发成本仅是发动机设计成本,但价格只有5万多,动力和外观比同档车型有明显优势。
在这款车的拉动下,力帆轿车的销售开始好转。据力帆汽车办公室提供数据,去年11月,力帆轿车产销达到1900辆,12月达到2200辆,今年1月计划达到2600辆。
这让尹明善重新反思当年的微轿之争。他在2007年准备推出三款新车,其中就包括当年被他放弃的微轿。
但力帆汽车目前还没有量产,更没有盈利。力帆要维持目前的现状也许不困难,可是要启动新车型研发,并进一步扩产降低单位成本,包括满足发改委三年20亿投资的要求,力帆最近两三年将产生10亿元以上的融资要求。
无论如何,尹明善毕竟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他不仅成功地获得了生产牌照,还在陆续占有市场。
“市场只给力帆一次机会。”他常常对手下人念叨这句话。在数次多元化尝试失败之后,看来他终于把握住了这个造车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