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永远的街头霸王 英国MOD文化

我们叫Mods!



原文:Gene 图片:路晨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30日 11:24

001.jpg


  有些人离经叛道,反传统,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要么改变,要么就随波逐流。

  在50年代末,一群披着军褛,紧身西服,骑着意大利踏板车的英国年轻人,他们拥有毫不墨守成规的思想,拒绝循规蹈矩的世界。 这种新兴的思想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与潮流、音乐、电影密不可分的亚文化。他们或许曾经被人们认为是野蛮的、不可理喻的狗屁群 体,不足以令人尊崇,可到了今天,他已经列入推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化运动的史册。

002.jpg


003.jpg


  他们曾经面临快要被人遗忘的边缘,但又曾经再次复兴,在世界范围,这些群体已足够证明他的影响力,在中国,他不曾诞生过, 而现在一帮新锐年轻人,却想方设法,去向这种不朽的精神致敬。

004.JPG


  这是Mod文化

  Mod一词来自Modernism,Absolute Beginners首次以这个名词去描述那些痴迷爵士的英国年轻一代,而非我们所认识的透过反传统 ,运用各种崭新手法去创造艺术的现代主义思潮。

  当年,Mod一族大部分来自工人阶级,二战以后的“兵二代”,他们都喜欢听英国摇滚乐,灵魂音乐,爵士音乐,喜欢The Who,The Kinks(还有70年代后期Mod复兴时期的The Jam等)。

005.JPG


  而英国人的文化背景,自然,他们更注重绅士的外表,为了不弄脏西服裤脚和 皮鞋,他们选择了意大利曾经因为电影《罗马假日》而风行一时的Vespa,因为意大利车造工精细,又经过Mod一族的推波助澜,自然很快成为他们的指定代步工具。当时的他们也喜欢改装,最显著的特征是布满车头的大灯、反光镜,这此后便成为了Mods' Vespa 的标致。这当然也是为了区别于穿皮褛的骑哈雷摩托的摇滚一族。

006.JPG


  他们叫做Mods

  其实Mods与摇滚族的分歧源自大家所追求的生活形态不同,Mods过着悠闲,追求优雅的生活(尽管有人也把Mods们曲解为流氓), 而摇滚族由Teddy Boy演化而来,追求狂放不羁的态度,所以英国政府普遍把这些人定义为边缘群体。事实上,有些街头斗殴事件即 便是在当年也并非传说中的那样频繁。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007.JPG


  他们钟爱的Scooter

  Scooter,我们俗称踏板车,这种简易结构的摩托车是Mod的标准装备。当然,正统的Mods会在改装环节上花很多心思。典型的是前 挡板加上大量反光镜和大灯。

008.JPG


  品牌方面一般来自意大利两个经典:Vespa和Lambretta,前者是以制造飞机起家的,所以前后轮的单悬挂设计也是沿用飞机起降轮 的结构,在电影《罗马假期》中首次为世界瞩目,继而引入到潮流界,不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后者同样来自意大利,但有别于 Vespa,更加注重内部钢架的结构,价格定位也高于Vespa。

009.jpg


  停在街角的MINI

  上世纪60年代,MINI当时已经被广大英国人所追捧。在当时看来仿佛是便民产品的MINI,如今已变成一个时代的标志,甚至是一个潮流的符号。

  即便是在当年,MINI在街头的出现也会使Mods们驻足。现在MINI已把当年的气息完好的保存下来,即便看上一眼,你仿佛也能闻到当年空气中弥漫的躁动气息。

010.jpg


  Mod复兴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不少音乐家受到《Quatrophenia四重人格》电影的影响,启发音乐新潮流的诞生。诸如The Jam, Secret Affair, Purple Hearts和The Chords等,这些乐队继承了The Who,The Kinks等Mod时期的摇滚风格,也加入不少灵魂音乐,Funk 等元素,皆因他们都是真正的Mod,把这些根源性的音乐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到了90年代,大不列颠音乐有一次集体的音乐苏醒— —Brit Pop孕育出一批“后Mod”—— Oasis,Stone Rosses,Blur…都是一次历史上的Mod复兴。

011.jpg


  Mod在中国

  其实正统的Mod文化从来没有在英国以外的国家存在过,包括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它们也只是把摩徳作为一套生活哲学去对待,这正 是流行文化能不断延伸的魅力所在。可是,在中国因为曾经的文化断层,这与日本、泰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南亚地区不一 样,我们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机会对西方文化有了初步的接触,而对所谓的“亚文化”,也是在近十年才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或者这正是“有趣”的地方,这也使Mod文化在中国再次生根发芽。

012.jpg


  今天,我们特意为大家找来了一台老Vespa,一台老Lambretta,一台老MINI,与一台新时代的MINI和一台新Vespa,一同来感受Mod 文化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精彩。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从公主到平民 青春了一个时代的Vespa



作者:启斌  图片:路晨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30日 09:52

001.jpg


  当奥黛丽·赫本穿着一袭半截式衬衫和蓬蓬裙,载着西装革履的格里高派克,咯咯笑着,穿过罗马的街头巷尾。我们记住了这位离经叛道的公主,记住了清纯天真,追求真爱的奥黛丽·赫本,同时也记住了那辆摩托车,就是Vespa。

  这画面重新解构了50年代的文化,那时候的欧洲,就像是一个生了大病的病人,正在逐渐复苏。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厌恶战争,痛恨束缚,追求自由。在那段时间里,公主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所受到的束缚,全心的投入到了Vespa和爱情所带来的快乐之中。

  如果电影中用的是一台哈雷·戴维森,我们还能拥有奥黛丽·赫本的清纯和俏丽吗?那永恒的笑脸将会被性感的丰唇所取代,一如《变形金刚》里的女主角。至少,他们的衣服上将是泥灰点点,优雅?这身装扮骑摩托就是一个笑话,但Vespa例外。

002.jpg


  Vespa也注定只能由这些生性烂漫,恣情不羁的意大利人创造。谈起Vespa的历史,曲折得有趣。让我们先从比亚乔这家公司说起。1884年,瑞纳尔多先生(Rinaldo Piaggio)创建了PIAGGIO公司,主营豪华游艇业务。十多年之后,公司生产线扩大到有轨电车、货车、豪华旅游汽车、特殊用途的载重汽车以及发动机等。1916年,比亚乔开始航空制造,一战期间,比亚乔制造航空飞机和水上飞机,还为当时的意大利政府制造军舰,具有代表性的新产品是MAS反潜舰。1937年, 比亚乔的P.23R以404公里/小时的平均时速破了国际航联 1,000公里和2,000公里航程的速度纪录!自主研发的飞机动力累计赢得了21项世界航空奖,比亚乔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

  二战爆发后,比亚乔为意大利生产用于战争的船舶、火车、飞机等机械设备,意大利战败后,比亚乔的工厂一再遭到联军的轰炸,几成一片废墟,从这点上说,比亚乔后来生产的摩托车才真正称得上“航空技术制造”,废墟中创造了摩托车的辉煌。

003.jpg


  在经历了失败的二战后,意大利全国进入了工业经济灾难性的倒退,原先的航空业的Piaggio公司亦面临物资短缺和资金困难的窘境。无奈下,Enrico Piaggio,公司创始人Rinaldo Piaggio的儿子毅然决定离开航空领域,转而设计出一种当前负担得起的国民交通工具,以解决国内群众的燃眉之急。Piaggio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被称为“Velte”的机车,由设计师Vittorio Belmondo设计的MP5型号,在概念上,始终被大众 认为是日后Vespa之前身。但事实上,两者还是有着相当差异。Vittorio Belmondo最初设计的机车,前翘双须,后臀丰满,简直活似一个蜗牛还是驮一个壳的而它尾部的设计更因太过臃肿,常常容易蹭脏驾驶者的裤腿,一点都没有潇洒可言。若果电影里的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是骑着它漫游罗马,恐怕一圈下来,赫本的白裙早就沾满斑斑油渍成了像Alexander McQueen设计的泼墨长裙。设计完成后,那些工人们嬉笑间给了它一个花名“Paperino”,在意大利语中是“唐老鸭”的意思。大老板Enrico Piaggio看了这奇怪的外形眉头一皱大为不喜,驳回了设计,并建议他使用更多航空领域派生出的空气动力学知识。

  其实从设计终旨和外形上来说,现代 Vespa真正的雏形须追溯到二战前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设计的库什曼滑板车(Cushman)。库什曼呈橄榄绿色,结构设计轻巧精密,最初是作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运输奇兵 。打仗时也曾立下奇功,那时纳粹为防美国人大举进军,曾战术破坏了意大利东北部白云石山脉间(Dolomites)的道路和桥梁,没想到的是,美国大兵们就这样驾着它轻巧地绕过这段山涧间的荒路,为纳粹军们记忆犹新。

004.JPG


005.JPG


  1945年,Piaggio将设计出第一架可升空直升机的意大利工程设计师Corradino D""Ascanio挖角了过来,全权负责Vespa的设计重责。

  Corradino D""Ascanio甚为固执,带着恃才傲物的骄傲。从第一天接手Vespa起,他就拒绝去碰上一任设计师的成品乃至草图,一切都须重头开始。其实,这个穿着合身西装,一丝不苟的光头佬在此之前压根不会骑摩托车,甚至从没碰过。从他“门外汉”的角度认为,像骑马一样提腿跨上去太不方便了,一点也不符合适合男女老幼的国民交通工具的标准。在一个周末早晨,他很自然地就决定了Vespa的重要特色前置把手,车身中空,后座马达这种结构方便了人们轻易坐上去,而不是骑上去。这也不会容易蹭脏姑娘的裙摆,或者是遇到身材短小的人跨不上鞍的尴尬。

006.JPG


  新的设计被命名为MP6,线条流畅,比例精确,且因Corradino D""Ascanio的航空出身,在许多技术上都融入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航空科技。老板Enrico Piaggio一见到就心生欢喜,他迈着轻快步子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双手一抬,正好搭在前置的把手上,手腕一转,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响起,他立即大声叫道:“Sembra una vespa!”(这是黄蜂的声音!),这款摩托车的名字也由此诞生。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007.JPG


008.JPG


009.jpg


010.jpg


  1946年4月,Piaggio公司旗下的Vespa摩托车正式向当局提交摩托车设计专利,继而米兰博览会上公开亮相。1952年,在由奥岱丽.赫本主演的著名电影《罗马假日》影响下,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近500多万辆Vespa被推销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世界机车销售的一大奇迹。

  罗兰巴特曾解析,穿着的服装不外乎是个人内心的投影。佛说的更彻底,“世间一切有为法,唯心造耳”。而人们对交通工具选择亦不外如是。性格使然,有些人生来就狂爱Harley-Davidson这般用生命燃烧的速度,而有些人则更青睐于Vespa、Lambretta之流的不疾不徐,自由自在。

  Vespa式的价值观塑造其实与60年代兴起的MOD(Modernist)文化分不开关系。二十世纪末六十年代初,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年青人终于有机会享受生活.然而不列颠帝国的国力已经被美国和苏联超越,不甘心落后成二流国家,这些年青人开始开创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Mods们的核心思想简单扼要,那就是享受青春,和More beautiful(更加美好)。他们追求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穿着昂贵的意大利衬衫,窄身西服和奢侈的尖头皮鞋.这些品牌很多保留到了今天但仍然价格昂贵.男孩儿们头发梳理整洁并且带有时髦的法国边线,女孩儿们则模范男式发型并且朝气蓬勃.

011.jpg


  除了标志性的Fred Perry Polo衫外,Ben Sherman的箭靶T恤、宅身西装、Rayban墨镜、Clarks沙漠靴或一双Dr.Martens之外,一辆轻便的Vespa小绵羊机车也是赶时髦家伙们的指定装备。通常的情况就是,这些年轻人在周一至周五勤快工作,一到周末就拿出衣柜中最漂亮的衣服去彻夜狂欢,而因为有了Vespa,他们也不用担心赶不上最后一班公车之类的糗事。而且这款车的设计能够保证他们亮丽的衣服和装扮不会被飞溅的泥土弄脏。Mod族最喜欢的摩托车型号是Vespa的Scooter,喜欢改装自己的摩托车,布满车头的大灯和反光镜是它们的标志。

  在Mod族的经典着装风格中,脚上穿着尖头皮鞋,身上穿着意大利西装与美式军用大衣,这样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的装扮搭配会出现的原因也是与Vespa有着密切关系,意大利西装是当时的流行,美式的军用大衣则是为了骑Vespa时用来防风防雨,而且遇到Vespa熄火时,大衣也可以保护修车时不会弄脏高级西装。

012.jpg


013.jpg


  Lambretta也是当时Mod一族的重要座驾。这款车几乎与Vespa同时诞生,诞生地也是在意大利。虽然大体造型上有些类似,但它与Vespa有明显的区别,它结构袒露,没有“肚子”,踏脚和挡风玻璃更灵活,马达露在外面,挡泥板是方的,车灯在把手的中间。年轻意大利人分成Vespa迷和Lambretta迷。Lambretta还出现在许多五十年代的电影中,如艾莫的《第三高中》、弗朗巧利尼的《波尔盖塞别墅》、维斯孔蒂的《大美人》,从中,我们推测到1951年Lambretta的价格是高得惊人的50000里拉。但它迅速风靡全球,1959年,光英国就进口了60000辆。

  随着Mod文化的式微以及更便宜和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Vespa和Lambretta热潮开始逐渐衰退,尽管在成立120多年后的今天,比亚乔已成为欧美最为消费者熟悉的摩托车品牌之一。目前比亚乔在世界各地拥有数十家工厂员工6万多人,它的两轮车和三轮车产量已占据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三位,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机车霸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Vespa的文化热潮再也没能回到当初了。

014.jpg


015.jpg


016.jpg


017.jpg


  到了90年代初,英伦乐队“Blur”骑着小绵羊的酷Mod Look,加上时尚品牌的推广(如英国品牌Topshop的Retro Mod Look)更让60年代的Mod文化小规模复兴。现在,在中国,这个从来没有Mod文化诞生的地方,也有了一批喜欢Mod文化的年轻人,他们朝气十足,青春洋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一辆Vespa或者Lambretta。这其中有Vespa最辉煌那一代的产品,也有最新一代的产品。很明显,Vespa的变化是巨大的,正如这个处于剧烈变化中的世界,这其中不变的是Vespa和Lambretta等样式的小型摩托车所代表的无限青春。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本帖最后由 羚羊挂角 于 2012-3-31 13:14 编辑

与潮流同行 与MOD同行 MINI历史简述



作者:加仑  图片:路晨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30日

001.jpg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犹如一片荒芜的草地野火重生,天地复苏,人们的思想芽苗也开始重新焕发。这个时代的北美大陆上,战后一代藉由摇滚乐和重机车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而在大西洋彼岸的大不列颠群岛一侧,英国的青年们则正好相反,他们站在了“Rockers”的对立面,皮衣皮裤不能当做他们行头,M-51风衣和紧身西装才符合“绅士”的要求,重机车是绝对遭到鄙视的,Scooter才是“正统”的潮流。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Mods。

002.jpg


  严格来说,Mods一族与MINI汽车并无太多交集,不过巧合的是,它们都诞生并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末并红极60年代以及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是典型的英伦文化的代表,它们年轻、叛逆、鲜活、不拘一格。如果说Mods现在算是复兴的话,那么当前的MINI早就成为了流行的符号,并将英伦的时尚精髓带到了全世界。今天的Mods朋友,在必须拥有Vespa和Lambretta之外,一部MINI应该也符合他们的精神诉求。这里,我们就在MINI汽车历史的轨迹上,寻找它的Mods元素。

003.jpg


  随着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石油危机开始影响英国汽车市场,英国汽车公司BMC决心改变设计思路,将目光从大型轿车转向经济型小车。很快,设计师Alec Issigonis让这款人人都能够负担得起的经典汽车,从设计图纸上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004.JPG


  1958年诞生的第一部MINI,前置前驱、4轮独立悬挂,四缸引擎横置布局,设计相当的创新超前,Issigonis最大化的利用了车体空间,让车厢占到了整体体积的80%,四轮四角最初也是出于空间的考虑,却也成就了MINI灵动的操控。同年8月26日,随着MINI的量产开始,传奇故事也翻开了第一页。

005.JPG


006.JPG


007.JPG


  或许是与Mods冥冥中有着些许缘分,第一台MINI与世人见面的地方,正是Mod青年关注的法国。1959年巴黎车展,定价500马克的MINI Classic在这个时尚之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高出同类型小车一倍的售价和陌生的外形,让很多人没有勇气做敢于吃螃蟹的人,上市将近一年,订单却仅有2万辆左右。

008.JPG


009.jpg


010.jpg


  似乎Alec Issigonis一开始就赋予了MINI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MINI最初没有在市场上获得如期的反响,却引得了时尚圈子的青睐,正是跳脱于时代的外形,让MINI走上了潮流的浪头,商家们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自此,MINI撕掉了经济小车的身份,换上了时尚流行的标签。

  (鸣谢: 场地支持:北京环铁国际艺术城 KU艺术中心 车辆提供:MINI中国)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011.jpg


  60年代开始,MINI走向了全世界,它带着年销售63,000辆的成绩,席卷了全球。在1960-1964年间,还陆续诞生了MINI Pickup、MINI Van、MINI Countryman、MINI Moke等车型。尽管MINI操控优秀、底盘稳定,但最初848毫升34马力的发动机的确不足以让它在性能方面脱颖而出。当时的John Cooper向好友Issigonis提出,愿意将MINI的潜力挖掘的更深,于是身为赛车设计师的Cooper开始了MINI的进化工作,并随后以它的名字命名,推出了MINI Cooper进行试销售。

012.jpg


  MINI Cooper采用了一台997cc双化油器发动机,凸轮轴和燃烧室经过了升级,最大功率达到了55马力,首次采用了前轮盘式刹车,整体性能大幅提升。藉此,英国汽车公司使用MINI Cooper组建了第一支拉力车队,由“飞人”Rauno Aaltonen掌舵,开始了飞沙走石的征程。

013.jpg


014.jpg


015.jpg


  1963年,换装了1071cc引擎的MINI Cooper S推出,最大功率70马力,极速达到160km/h左右,Paddy Hopkirk和Henry Liddon正是驾驶着它拉开了蒙特卡洛拉力赛的篇章。仅仅在第二年,引擎升级到1275cc最大功率达到78马力之后,Timo Makinen便取得了蒙特卡洛拉力赛的冠军。1966年,三辆MINI Cooper S包揽了蒙特卡洛拉力赛的前三,但最终因为灯光违规被取消了成绩,但这丝毫不影响MINI性能优秀的这个事实。次年,MINI重夺冠军。在赛场上的成功,注定让MINI拥有一个非凡的人生。

016.jpg


  截止至2000年最后一辆MINI Classic下线,共有5,387,862辆MINI被制造出来,该年9月,MINI Classic画上了完美的句号。1994年,包括MINI、Land Rover、Rover以及MG等品牌在内的罗孚集团被宝马收购。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MINI之外的品牌被逐一出售,唯有这款传奇的小车依旧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宝马对MINI进行了巨额投资,而MINI也没有辜负宝马的期望,在这个类型的市场里,MINI不可替代。

017.jpg


018.jpg


019.jpg


  41年的经典是辉煌也是包袱,越是完美的东西也越难得到改变。不过宝马却相对完美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全新的MINI完全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空间大幅提升,几乎达到了紧凑车型的水准。同时,圆圆的头灯、平坦的车顶以及方盒子的造型也处处透露着经典MINI的风韵,不经意间,你就能够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020.jpg


021.jpg


022.jpg


  之所以说是宝马相对完美的完成了任务,是因为当新老MINI面对面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历史所带来的积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尽管如此,时光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MINI也如此,无论是功能性还是欣赏性,新MINI都更贴近时代的潮流。最为重要的是,无论外形如何变迁,MINI的精神都始终如一,它跟Mods一样,是英伦潮流文化的代表。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Polo衫马丁靴必备!Mod服饰文化介绍



作者:小鹅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29日

001.jpg


  Mod是现代主义(Modernist)的缩写,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Mods们的核心思想简单扼要,那就是享受青春,和更加美好。Mod族打扮,精彩之处是渗入英伦传统绅士文化,和街头打扮必备的军用品、休闲服元素相結合,成为富有英伦优雅风味的街头文化。

  如果你是想成为一位正统的Mod控,那么你必须拥有一件Fred Perry的Polo衫,一双Dr.Martens的靴子和一辆Vespa牌的小绵羊。

002.jpg


003.jpg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Mod文化大热,Mod友为了对抗由马龙白兰度(Malone Brando)和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带起的白Tee牛仔裤党,要求Fred Perry生产不同颜色的Polo Shirt,使Fred Perry成为第一个由生产运动服发展到生产便服的品牌。

  最初的Mod族他们崇尚寻找刺激、注重外貌的态度,本身致力于“好看”“被看”,他们的配件和装饰都会引领流行的风尚。一头永远亮顺的Mod短发磨合一套瘦身并稍小的西装,或是穿着Fred Perry的Polo衫或是格子衬衫,搭配levis的501仔裤……简洁大方又不失个性。

004.JPG


  及至英国于1966年夺得世界杯,足球风大盛,Fred Perry Shirt被当时的英国足球迷所认同,认为与不少球会的球衣相似,如热刺的白色球衣和韦斯咸的红蓝球衣等,使Fred Perry的强势不断持续。

  来到七十年代,Mod文化仍旧炙热,当时向Mod文化致敬电影《Quadrophenia》内的演员都是穿Fred Perry上阵。而音乐界红人如The Who乐队及Paul Weller都是Fred Perry的支持者,于曼彻斯特市甚至有群支持者称自己为Perry Boys,反映出他们对Perry的狂热程度。

005.JPG


006.JPG


  到了九十年代,英国乐坛的Brit-pop大战,得令的乐队Blur、Oasis和Ocean Colour Scene等,无论拍Music Video或出席不同场合都是Perry Shirt不离身。由于Fred Perry与很多影响深远的英伦文化运动扯上关系,而这些文化又影响全球,使Fred Perry成为一股风靡全球的热潮。 因而Fred Perry品牌也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今,Fred Perry设计继续走着英式校园风格,并且在亚洲俞演愈烈。

007.JPG


008.JPG


  除了Pred Perry,Dr.Martens的8孔马丁靴也是Mod必备的单品。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夏Dr.Martens和Izzue携手推出的izzue × Dr. Martens 10孔系列。充满庞克味道的金属窝钉与Dr.Martens的经典黑色皮革设计完美结合,鞋上的闪银窝钉皮带更可随意拆卸下来,佩戴到手腕或作其他饰物配衬。

  当然,若要将Mod打扮必备详单列出來,还有超窄身西裝、Levis 501、Ray-Ban……个个都是简单又不失个性的单品,除了在城市里驰骋Vespa有些不切实际。不论你是不是正统的Mod控,它们都很值得拥有和收藏。

009.jpg


  有些人不能理解M-51军服为什么会成为mod装扮自己的一部分,原因很简单,当年二战英美是盟军,他们的军服都是共同使用,M-51,M-65等军服均来自上一辈所留下,为了不弄脏他们精致的西服还有polo shirt,所以在西服外边套一件军褛。
  一开始很奇怪,可是没多久,这就成为他们的象征之一,Ian Brown,Oasis都是mod打扮的代表。 Mod打扮风格受法国新浪潮电影所影响,所以在服饰及发型方面能找到不少蛛丝马迹,七分裤,针织领带…1966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电影《春光乍泄》(Blow Up)的历史背景正是英国mod时期,所以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正好可以作为mod打扮的基本范例。

010.jpg


011.jpg


  进入21世纪的我们,如果也想将Mod进行到底,有什么好方法呢?21世纪时尚界的Mod要当属Hedi Slimani设计的Dior Homme,他的出现翻转了对男人的审美观。

  Hedi Slimani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Mod迷,他试着让男人穿起西服更利落合身,黑白格子图案的衬衫、细吊带、窄管九分西裤、小礼帽……玩英伦Mod风显而易见。近年的秋冬系列,Dior Homme依旧像经典的摇滚乐致敬,服装并维持一贯细窄简约之风,简洁利落之外还流露着庞克摇滚的颓废灵魂。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听Mod,看Mod



作者:Mr.B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29日

001.jpg


  The Jam - 《All Mod Cons》。纯粹而完美,这张专辑在历史中的意义不仅仅在音乐中,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期。

002.jpg


  The Who - 《Who's Next》。这也许是Mod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专辑!

003.jpg


  The Small Faces - 《Autumn Stone》。这张专辑对于Mod文化进行了出色的诠释,它对于Brit-pop的意义就仿佛The Beatles《Sgt. Pepper's》对于摇滚的意义。

004.JPG


  Paul Weller - 《Stanley Road》。如果说找一位音乐家作为Mod文化代言人,Paul Weller将是不二之选。他的歌词、他的旋律、他的态度,永远定格在Mod时代。这也是Paul Weller最好的个人单飞专辑之一。

005.JPG


  《Quadrophenia 四重人格》

  1979年的电影《Quadrophenia》全面的反思了60年代MOD青年。同时,它也成为MOD运动复兴的引擎。正如片名对The Who乐队1973年同名专辑的致敬意味一般,整部影片充满了对20世纪60年代伦敦青少年部落中,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方式的追忆。

  "WE ARE THE MODS! WE ARE THE MODS! WE ARE WE ARE WE ARE THE MODS!"

  1965年的伦敦,Jimmy厌恶他那永无休止的工作和顽固不化的父母,但他不得不忍受着一切,为了他的Mod身份,他拉风的Lambretta以及同样可人的Mod女伴儿。
听说在1994年时,如果你不能连续的背出三句Quadrophenia中的对白,你将不能进入CamdenBritpop酒吧。只能用那句:“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这群二战结束之后的60年代伦敦青年不断寻求的阶级存在感与空虚失落的矛盾心态最真实的写照了。

  然而时隔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在复古、回归这一系列的时尚风潮之下,人们的追忆也仅仅只能建立在追忆一种精神或生活方式的最外在的表现而已。

006.JPG


  《Blow Up 放大》

  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影片用一个摄影师的故事,铺开了一系列哲学、心理学的问号。

  主角是摄影师托马斯(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饰),某天他在公园里抓拍到年轻情侣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个女子简(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饰)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她的底片。这让托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这张照片许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

  一桩谋杀案的雏形在托马斯脑中展开。他前往公园寻到了尸体,但没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测,朋友们不愿意和他一起调查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当托马斯再次来到公园,发现尸体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群人进行着一场虚拟的网球赛,打着并不存在的的网球。

007.JPG


  《Brighton Rock 布赖顿硬糖》

  英国海滨小镇布赖顿,凯特斯和卡林奥里两大黑帮组织盘踞于此,互相角力,此消彼长。某夜,凯特斯被对头当街杀害,视老大如亲父的平基(Sam Riley 饰)目睹了凶案的全过程,于是想参与者之一的福瑞德(Sean Harris 饰)展开追杀。福瑞德虽死,却留下一堆的麻烦,他生前为了躲避跟踪曾某餐馆女侍应生罗丝(Andrea Riseborough 饰),并与之留下合影。为了销毁证据,平基开始接近这名单纯的女孩,而罗丝也渐渐爱上了帅气冷酷的平基。与此同时,凯特斯的死亡也让布赖顿的黑帮势力失衡,一方面卡林奥里迅速扩张,一方面本帮内部展开权力争夺,平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本片根据Graham Greene的小说改编。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与Mods的对话 中国本土的Mods们



作者:Mr.B   新浪车致 2012年03月29日

001.jpg


  车致:现在Mod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如何的?

  Vespa北京:刚刚启蒙,大家都在了解什么是Mod,Mod精神是怎样的?Mod音乐有哪些?Mod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本次新浪的专辑刚好满足了大家的愿望。

  车致:相对于英国,我们并没有深刻的Mod文化记忆,那当代的这批中国年轻人对于Mod文化为何如此热衷?他们是社会中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又是如何从中得到快乐的?

  Vespa北京:Mod文化中有叛逆、自由等因素,这符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思路。并且,Mod文化是英伦地域文化,大家对英伦本土文化追逐时也无法拒绝Mod。了解Mod并且全心追逐的国内年轻人太少了,并且岁数基本不小(30岁以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领悟Mod,有的人拼命改装自己的Vespa,有的人追逐Mods们当年听的音乐。或者像我,因为钟爱Vespa和lambretta才开始了解喜爱Mod文化。

002.jpg


  车致:Mod文化中有没有对于着装、配饰、或是车辆风格的严格规定?

  Vespa北京:当年的Mods们只选择骑乘Scooter,拒绝跨骑的机车,并且,为了明示自己的个性,在车上用大量的前灯和反光镜做装饰,甚至,从车的前方,根本无法分辨出这是一台摩托车。着装选择英式的西服、皮鞋,但为了驾乘方便,外边套一件军喽。

003.jpg


  车致:Mod文化在中国发展速度快还是慢?它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

  Vespa北京:还不能说发展快与慢,因为现在才是一个了解的过程,还没有开始被大家系统的接受和推崇,当然,有个别的前卫人士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标榜自己的Mod血统,但太个案,坦率的说,除了5-6十年代的英国,后来的人们都是在追逐Mod文化,但已经不是Mods了。

004.JPG


  车致:来说说你的Vespa北京吧,这是一个俱乐部还是一个车友会?什么时候成立的?现在发展怎么样?将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终Vespa北京的目标是什么?

  Vespa北京:Vespa北京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个松散型的团体,大家无组织无纪律、没规则没约束,只要喜爱Vespa和Lambretta的人都可以参加,我们经常吃饭喝酒、各种派对、当然出游活动必不可少。未来计划建立一个大家可以聚会修车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放一些殿堂级的Vespa和Lambretta。为了使国内年轻人了解、拥有Vespa和Lambretta。我们会继续运作一些大型活动,这包括Ska类型的演唱会,出国参加国外车友活动,车型的展示会等等,目的只有一个,使国内的Scooter和Mod氛围越来越浓。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005.JPG


  车致:Vespa北京会定期举办聚会么?车主们都用怎样的方式交流?

  Vespa北京:小型聚会太多了,每周都有,大中型的每年2-3次,要根据机会。比如每年5月的Vespa日或者国外车友到北京等等。

  车致:骑Vespa是一个什么感觉?在现代大都市中,它看上去的确特立独行。

  Vespa北京:驾乘Vespa的感受和一般的踏板摩托车不一样,虽然操控性加速性等等比日本车差,但它带给我们的自由感和荣誉感很强。并且,需要手动换挡也是我们钟爱它的重要理由之一。

006.JPG


  车致:Lambretta好像也是Mods们所钟爱的。

  Vespa北京:是的,实际上在英国Lambretta比Vespa更受欢迎,因为Lambretta有着和英国贵族一样的设计理念,高贵而复杂。并且,因为更适合长途,它也更能满足Mods们长途跋涉的需要。

  车致:最远、最有趣、最疯狂、最尴尬的骑行故事。

  Vespa北京:圈子刚刚成立,活动还不多,去年10月22日在北京愚公移山举行了《摩德复兴》主题派对,没想到来了7-8百位车友来捧场,门口也被各种Scooter占满,确实是一次难忘的聚会。

007.JPG


  车致:春天来了,Vespa北京有没有新计划?在哪能找到你们?

  Vespa北京:Vespa北京最近的计划有4月底和台湾车友骑乘Vespa环宝岛行;5月在北京庆祝Vespa日;秋天的Scooter经典车型展示会。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