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辆幸福牌摩托车的“催货记”

时间:2013-9-24 9:11:27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355.jpg


刘开瑞在佛山供电局工作了43年



    作为佛山供电局的劳模,刘开瑞今年已经67岁。从1963年进入佛山供电局到2006年退休,他前前后后参与修建的变电站近40座。他亲历当年供电局为了按时建成变电站,而多次上演的“千里催货记”,还有如何赶在夏日用电高峰来临前,抢修变电站等。

  他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更是代表着那些艰苦岁月里,每一位供电人为推进地区电力发展所燃烧过的激情。

  架电线自带柴米油盐 出差睡防空洞

  “直到我当上外线工人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很艰苦的。”1963年,放弃了在韶关一个矿务局当通讯员,刘开瑞进入佛山供电局当外线工人。

  在当时,外线工人架电线根本没有任何机器设备的辅助,所有现场作业,即使是竖起数百斤重的电杆、拉电线都完全靠人力。“在电线杆上作业只有三种方式,脚钩、脚踏绳、脚踏板,套上安全带就上去安装瓷瓶、抱箍、横担。”刘开瑞回忆道。

  每天一大早,刘开瑞和同事一起等待班长排班,之后他首先要做的是到菜市场买菜、到仓库拿柴,还要拿瓢盆锅碗以及油盐酱醋等,一堆东西叮叮当当与工具一起装到包里。这是因为架电线的地点往往都在偏僻的地区,一去就要一整天,外线工人需要自带做饭的工具,在电线杆下生火煮饭。

  “每一根电线杆之间设定的距离相差50—60米,大车载着我们,每到一根电线杆就放下3名工人,直到抵达最后一根电杆。到晚上,等大家完成作业,大车又会原路回来接我们。”虽然这种日子很苦,但是当时刘开瑞一直觉得“很有趣”,“可能是年轻不知道辛苦吧”。

  一辆幸福牌摩托车的“催货记”

  外线工人从业经历结束后,刘开瑞后来辗转成为了设备材料员,从此开启了自己之后数十年的材料员生活。

  最初刘开瑞负责的只是设备材料的采购。那时,他经常骑着一辆幸福牌的摩托车,满大街地跑,为的就是寻找一款材料。“为了找设备材料,中国至少三分之二的省份我都跑过。”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经常要求供应商给货。”

  而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大城市内酒店数量甚至不超过10家,刘开瑞回忆道,当时出差,如果能在宾馆里找到一张走廊的床就很不错了。“还要等到晚上10点多,才有可能睡走廊。”为了找材料,他出差时甚至还睡过防空洞。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一下子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乡地区用电需求迅猛发展,而新世纪到来,对地区供电系统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开瑞作为材料员,从原来单纯负责采购设备材料,到后期转变成需要负责从设备购买到最后使用的全程工作。他因此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千里催货记。

  500千伏顺德变电站背后的汗水

  2005年,佛山供电局正在修建500千伏的顺德变电站,需要220千伏GIS组合式电器设备,但是设备的供应商提出的设备预计到货的时间,比广东电网公司要求投产的时间计划晚了半年,公司派出一批人员到省外的供应商处催货无果后,又派出了已经50多岁的刘开瑞。

  为了按时完成变电站的建设,刘开瑞一去到供应商处,就马上牢牢跟着负责生产和出货的经理,每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生产车间去检查生产情况,看看工厂是否按时安排产品生产,一旦出问题马上去找负责的经理。最后,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设备材料的出货工作。

  但随着用电需求逐年增长加快,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更快地缩短变电站修建周期一直是供电系统所思考的问题。而不到初中文化的刘开瑞,却想到了见缝插针的方法。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刘开瑞把土建工作与设备的建设同步进行,实行交叉作业,当土建施工的时候一部分完成,立刻进一部分的设备安装。“速度是加快了,但是十分辛苦,各方都需要协调。为此,我们的协调会,从过去一星期开一次,到当时每三天开一次。”刘开瑞回忆道,这种做法,让他把一个一般原本需要1年到10个月修成的变电站工程缩短到了7个月的时间。

  2004年的一天,长期过度劳累的工作让刚刚从工地回到单位的刘开瑞突然倒地,被送到医院后,发现是心肌梗塞,立即实施了紧急抢救。然而,当时正值迎峰度夏,刘开瑞在离开病床走出医院后,第一个直奔的地方就是工地现场。

  刘开瑞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座牛的雕塑,他笑言,朋友赠送时说,他就像一头牛,永远只知道做事。而事实上,在他看来,只有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够集聚成力量,推进地区电力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