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结构调整:牵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           2012-6-4

  1997年,重庆直辖,掀开了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经过15年努力,全市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15年来,我市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21.9∶43.3∶34.8调整为2011年的8.4∶55.4∶36.2,步入工业化中期。

  工业从汽摩“一枝独秀”到“多业并举”。直辖后,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50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690亿元,增长8.3倍,形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轻纺和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直辖之初,我市汽车摩托车工业在全市工业总量的占比超过4成,工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能耗的重化工特征十分明显。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直辖后,我市不仅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重生,还引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结算”的全流程“微笑曲线”,推动我市工业向高附加值、节能和低排放方向转型。

  据悉,2011年重庆汽车产量172万辆,居全国第二,摩托车产量880万辆,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分别是1996年的14倍和5倍。通用机械产品产量占全国1/3,内燃机占全国1/5。此外,化工、冶炼、轻纺工业生机勃勃,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成长,2011年笔记本电脑产量超过2400万台。值得一提的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15年来,我市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增加值从1996年的45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624亿元,年均增长11.2%。

  “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聚集能力很强,聚集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说明它具有成为金融中心的潜质。”杨庆育说,重庆的金融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聚集了大批银证保机构外,还走出了一条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举发展的特色之路。

  据悉,2011年,我市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7%,金融业成为支柱,当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6129亿元,超过GDP总量600多亿元。农村土地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等7大要素市场交易活跃。

  直辖后,我市的物流业也快速成长,201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5.4%,全市加快建设“三基地四港区”物流主枢纽,“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开通渝沪江海联运、渝深铁海联运大通道。

  农业面貌焕然一新。直辖以来,我市农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28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45亿元,年均增长3.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柑橘、中药材、生猪等特色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

  此外,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100%乡镇公路通畅、行政村公路通达,基本建成2座大型水库和31座中型水库,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同时,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下降到20万左右。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圈翼”联动,城乡区域结构逐渐协调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更要针对特殊市情缩小“圈翼”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杨庆育回忆道,1997年我市提出“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2002年提出“城乡一体共繁荣”,2006年又提出建设万州、涪陵、黔江等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009年提出建设千万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010年出台《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我市特大城市的体系雏型已经逐渐显现。

  据悉,目前我市主城建成区超过7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万,6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近400万,20多个区县城及500个中心镇星罗棋布,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29.5%提高到现在的55%。

  直辖15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三大经济区”到“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2007年又提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战略。

  “为了改善‘两翼’发展环境,我市近年来还建成渝湘、渝宜等高速公路,渝怀、渝万等铁路,万州、黔江等支线机场,彭水、银盘等电厂,吸引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杨庆育说,近4年“一圈”累计帮扶“两翼”现金就达到7.83亿元。

  巩固公有经济,壮大非公经济,所有制结构逐渐合理

  15年来,我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资、民资、三资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75.1∶21.8∶3.1调整到38.3∶48.9∶12.8。

  我市通过“抓大放小”、国企改制和战略性重组等举措,2000年扭转了国有企业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国有资产资本总额从直辖前的全国第23位上升至2011年的全国第4位。

  杨庆育表示,直辖后,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175亿元,比直辖前翻了三番多,占GDP比重达到61.7%,比1996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48.9%。

  直辖后,重庆还致力于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实际利用外资从1996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06亿美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速超过70%。我市通过举办大型经贸活动和加强经贸合作,实际利用内资从1996年的34亿元增加到4920亿元,年均增长39.3%。

  15年来,重庆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由投资单轮驱动逐渐向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88亿元,是1996年的7倍,年均增长13.8%。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20亿元,年均增长24.9%,累计完成近4万亿元。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198亿美元,是1996年的33.33倍。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