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力帆海外扩张求变 民企跨国整合领先

时间:2013-1-6  文章来源: 财经杂志 作者:翁仕友

    在越南、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乌拉圭先后建立工厂之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正在谋划第六个海外工厂,美国将是他的下一站。

  “如果产品不能卖到美国,根本不算个真正的汽车企业。”2012年12月7日,全国工商联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尹明善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2012年,尹明善去美国考察了两次,他看到美国人追求新能源的热情,锂电池汽车、摩托车虽然售价高,但是仍有市场,这让他更有信心实施在美国建厂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

  以生产摩托车起家的力帆集团,早在1998年底就已申请出口权,属于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如今,公司六成利润来自海外市场,“走出去”使得力帆能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力帆并非特例。经过十多年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尝试走出国门,到海外“淘金”。近年来,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领域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海外并购方面屡有斩获。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12年前九个月,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企。虽然在总体金额上尚无法与国企相提并论,但并购数量的比重上升之快,仍超乎想象。

  昔日以获取资源、海外套利为主的投资并购,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从产业价值链构建角度整合全球资源,民营企业“走出去”大幕才真正拉开。

  海外并购新局

  中国企业加速海外扩张步伐,这也使得各类招商推介会异常火爆。

  2012年12月3日,第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齐聚一堂,洽谈投资合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洋招商”。

  纪维德是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他的主要工作是向中国企业家推荐荷兰的投资环境,并协助他们落户。

  12月3日,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荷兰有两大卖点:一是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40%的中国出口货物是通过鹿特丹进入欧洲的,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将欧洲总部放在荷兰;另一卖点是税收政策,荷兰与95个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在荷兰投资可以享受低税收,并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目前,在荷兰投资的中国企业有350家,荷兰已经成为继英国和德国之后中国企业在欧洲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地投资的主力,除了较早进入的华为公司外,2012年,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在荷兰设立欧洲总部;中国领先的电脑外围品牌之一的雷柏科技决定把荷兰作为欧洲拓展业务的基地。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民营企业在海外强劲的扩张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已经达到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44%,在一些具体领域的活跃程度,已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一支新兴力量。

  从存量上看,虽然民企海外投资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是从新增投资来看,到欧美市场投资、并购的比例正在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企通过对外投资加速技术合作和产业链整合。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里,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数量持续升高,但总体规模尚小。今年前九个月,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企,但从并购金额上看,民企仍只占15.1%。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原会长保育钧提醒,不要小看民营企业的走出去能力。200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532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8.6%,2011年已达到7726.6亿美元,占比提升到28%。在民营企业500强当中,已经有150家在海外有直接投资,工厂项目有500多个,投资的总额超过123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1倍,并涌现出一批善于运用国际资本到国外投资的企业。

  2004年底,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对外投资跨出了重要一步,民营企业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2010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引起全球关注。

  2012年5月,大连万达集团3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电影院线。

  12月8日,万象集团2.6亿美元收购美国破产的电池生产商123系统公司资产,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收购案。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23系统公司,主营业务是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池和电网能源储存系统,是美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收购方万象集团是浙江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业内人士认为,收购完成以后将有利于该公司产业链的延伸。

  从对外投资的资金规模上来看,虽然民营企业尚无法与国有企业匹敌,但是投资项目之多、涉猎领域之广亦是后者无法企及的。此外,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海外并购快速扩张成为新的亮点。

  政策新松动

  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不仅鼓励国有企业,还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企业界人士认为这势必会带来审批和管理政策上的松动。

  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将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1亿美元以下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到省级发改委,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境外投资项目放权幅度最大的一次。

  同时,商务部也将境外投资核准权下放地方商务部门。不过上述这些核准权下放仍局限于部门间,企业尚未实现境外投资的自主决策,政策改进空间仍大。

  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透露,国家发改委又将在部分省市开展进一步简化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程序的工作。

  过去遏制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政策已经放松许多,虽然尚无实现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完全可兑换,但是它已不再是影响对外投资的主要政策因素。历史上看,政策因素对民企走出去影响较大。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掀起新高潮,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被允许。这十年是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规模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底的746.5亿美元。

  在经历了2008年后的高强度投资之后,中国再度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在出口形势严峻背景下,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或许会加速出台。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最好的扩张时机。

   被忽视的风险

  一位曾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家介绍说,和早期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不同,现在走出去将面临更高的成本。由于民营企业走出去集中在近五六年,时间相对较短,在信息上、市场拓展经验上,要弱于国有企业,因此更要吸取以前走出去企业的教训。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看到资源对未来企业可持续增长起到坚实作用,于是有一大批企业进入资源领域。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失败的。”四川宏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沧龙说。

  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再加上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异,导致一批海外淘金者铩羽而归。

  在刘沧龙看来,走出去都有风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这一关就很难过,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如果文化不先行,不融入进去,即使去投资了,也可能很快就会出来。

  2006年全国工商联组团出国考察,在非洲,刘沧龙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后来他形容说“非洲国家遍地是黄金,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之后他决定在非洲投资。

  目前,四川宏达集团在境外投资项目主要是矿产,其中一个在坦桑尼亚的矿产项目投资30亿美元,另一个在哈萨克斯坦铜矿投资5亿美元。

  刘沧龙告诉记者,走出去相当于创业,这个过程会非常艰辛,团队愿不愿意吃这个苦很关键,很多国有企业走出去失败都是这个原因。宏达集团早在1993年时就开始谋划走出去,到2006年真正走出去已有十多年的沉淀,人才早有准备。

  其次,要吃透当地的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经营。“走不出不要因为跟哪个领导人关系好就走捷径,投资要用市场行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合法。”刘沧龙说。

  和非洲地区的**风险不同,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面临着投资行为**化的风险。2012年10月以来,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公司在美国遭遇国会安全审查,有人形容美国对中国资本赴美投资、收购有一堵“华盛顿墙”。

  在12月4日举行的“选择美国投资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呼吁,美国政府提高外资安全审查的透明度,在市场准入、人员往来、正常经营活动方面,给予中方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一样的待遇,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增加中国企业选择美国的信心。

  一同参会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说,最近几年,每年美国政府审查的大概只有100笔交易,牵扯到中国公司的只有四五家。而且在这些经过审查的100笔交易中,只有8%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经美国政府修改。

  骆家辉提醒,在美国成功投资的秘诀之一,就是要好好了解美国的机会,同时要了解它的管理环境。像法律、会计、公关、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咨询机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够让中国的投资者避免一些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承惠认为,从民营企业家来说,应该自我保护,自我防范风险。从政府角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投资信息建立和共享、维权、系统的咨询服务等。

  从套利到跨国整合

  目前,欧美尚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美国一些企业面临困难,拥有资金优势的中国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并购时机。中国因此成为“洋招商”青睐的对象。

  而从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来看,也会促使这一局面的形成。一些学者认为,这犹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掀起的并购浪潮。

  张承惠认为,目前中国国内的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空间。部分行业的产业扩张空间有限,走出去对民营企业来说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从历史上看,每一轮国内产能过剩,都会带来对外出口、投资的快速增长。

  其实,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营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销售产品比将国内制造的产品到海外销售更为容易,对贸易保护的壁垒也是一种规避。

  同时,对民营企业来说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走出去可以更紧密地接触和了解国外贸易环境、最新的需求和行业动向。跨国经营还有一个好处是分散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走出去经历了禁止到允许,再到鼓励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中国入世以后,主动走出去“淘金”的民企增多。在这位研究员看来,在全球寻找套利机会,诱导了中国企业走到全世界。但是,有目的地进行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构建和整合的并不多,更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现在很多对外投资都属于单打独斗,或者自己参加到别的跨国公司构建的体系里,企业自己主导的体系很少,所以在品牌、技术、主导的分工体系等方面差距很大,中国需要一二十年才能彻底变成大国强国。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