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3308
- 帖子
- 2011
- 主题
- 1913
- 精华
- 0
- 积分
- 40614
- 威望
- 13475
- 金钱
- 13545
- 贡献
- 13594
- 在线时间
- 8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7-6
- 最后登录
- 2014-8-4
|
中国电动三轮车将梦归何处
时间:2013-9-13 9:46:31 文章来源: 摩信网 作者:陶小玮
从2004年的总产量约50万辆,到12年的约700万辆,再到2013年接近1000万辆,中国电动三轮车的发展已经不能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了,而是以“动车”般的速度向前狂飙。
从搜集到的相关信息看,电三的区域分布主要以河南商丘(步步先车业)和江苏徐州(淮海、金彭、百事利等)为主,而常州、天津等区域电动三轮车品牌也后来居上,四大区域的主流品牌成为中坚。全国各省一些本地品牌,其销量在当地也在逐年加大,知名度日渐响亮。在销量上,约500家具有生产资质的工厂,其中至少有20个品牌的产销量属五万辆级,至少10家处于十万辆级。换句话说,中国电三产销量不高,品牌集中度不高,还没进入整合时期。
中国电动三轮车近十年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是有了电动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前辈的领航,电动三轮车的高速发展显得理所当然,包括技术储备、营销网络、形象建设以及售后服务都因为有了可学习的目标而变得更顺理成章;同时,新型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为百姓出行和生产带来更多方便,为那些经营汽车、摩托车、助力车、电动两轮车的经销商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在从业者眼里,电动三轮车是一剂春药,在正确的时间注入这个疲软的行业,让疲惫不堪的渠道终于迎来了第二春,也让举步维艰的摩托车行业有了一个喘息和休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电动三轮车成为继电动两轮车之后,成功转移行业视线的最佳产品。
电动三轮车十多年来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多少?
电动三轮车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除了产销量的飙升、工厂和渠道赚得盆满钵满,全国一幅繁荣盛世的景象外,并没有为行业带来更多头脑风暴,也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摩托车电动车行业的惯性思维。
中国电动三轮车对于渠道来讲,好像是一个新事物,但是作为一件产品来讲,却是彻头彻尾的“老板凳”、旧事物,国外一百多年前就有电动三轮车出现,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也已经了雏形,只不过真正开始发展却是近十年的事。但是近十年的发展,电动三轮车并未带来全新的思维风暴,也没有跨时代的技术升级。电动三轮车在中国,就像英雄妈妈生了摩托车一胎、又生电动车二胎、再生电动三轮车三胎一样,只是多了一个造型,而工厂和渠道并没有赋予它崭新的思想和灵魂,电动三轮车于我们大部分工厂和经销商来讲,不过是又一种赚钱工具而已。
四年前,记者在河南和安徽做市场调查时,当时也正是电动(两轮)车最好的时光,优秀的经销商甚至在年底可以获得工厂一辆宝马车的奖励。在一些乡镇,零售商们纷纷奔赴江浙沿海等地批发零部件,自己组装销售,他们称:电动车市场前景巨大。时过境迁,电动两轮车市场渐渐饱和,随着名牌产品站稳市场并取得更大销量时,经营电动车的利润回归正常,经销商开始将眼光投放到电动三轮车上。
曾经,国产汽车、摩托车都是输在各种理念和技术上,而先进的理念更是国产交通工具最欠缺的元素,直到现在,国产车仍旧在为过去的不作为埋单,因为我们从来不缺技术,我们缺的是文化内涵。作为新兴产品——电动三轮车,完全可以看到前辈们数十年以来走过的弯路和曲折,立即调整当前状态,用完全不同于行业过去的思路来做。但事与愿违,在采访众多工厂和渠道的过程中,记者几乎看不到创新,看到的都是过去摩托车和电动两轮车的影子,就算有少数较有名气的电动三轮车企业已经尝试着拥抱变革,但更多仍旧是紧紧围绕产销量上进行调整,比如扩大产能、加强人员和技术储备,包括提升渠道形象建设等(更多是硬件上的),在营销创新和文化理念上仍旧非常弱势。
或许,国内经营者们原始积累上瘾了,依葫芦画瓢,画成了习惯。
中国生意人“见异思迁”的速度,包括奉行实用主义的态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思维惯性已经在电动三轮车中蔓延开来。如果说过去摩托车人还保持着相对崇高的理想,坚守一定底线,那么在助力车/电动车以后,这种道德约束就愈加淡化,经历了数十年风雨洗礼的商人们,越发熟谙地运用着固有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榨取新型产品所带来的价值,对于绝大部分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好的年代不是电动三轮车进入正轨的时代,而是刚起步的无序混乱状态。在无序状态下,高额的利润、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大的政府支持、加上不知深浅一头雾水的消费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繁荣市场”,于是,电动三轮车跻身行业新宠。
人们称电动三轮车是“行业新宠”。每当记者听到“新宠”二字,就忍不住想象“新宠”未来的凄凉景象。如果“新宠”不能持久为工厂、代理商、消费者带来更多刺激,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它又未对整个行业带来技术创新和思想变革时,我们就可以从当前摩托车行业和电动/助力车上看到它的未来。中国电动三轮车会不会陷入晚景凄凉的境况呢?
不论怎样,迄今为止,中国电动三轮车高速发展的十多年,并没有给行业带来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行业经营者“草根、务实”的小农劣根意识。
中国电动三轮车需要“适时控速”以防跑偏
电动三轮车短短十年多时间,产销量由数十万上升到数百万逼近千万,这种“温州高铁”似的发展也是把双刃剑,无数次实验证明,高速发展带来的潜在伤害或许更大。中国电动三轮车目前更需要的其实是“减速带”,我们不要量的优势,而要质的飞跃。
从江苏部分电三企业得到的信息看,扩大产能和加强管理正在成为电三企业最主流的发展模式,随着江苏、河南几大版块的成熟,这里的企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和西部市场,而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品牌力的重要方式。记者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高速发展下如何让消费者、民众安心的问题。
温州高铁出事后,有人发表评论说:中国,请你慢一点,再慢一点,等一等你的子民,等一等你的灵魂。新技术在尚未100%品质保证的时候就匆忙上架,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2011年,江浙沿海一带电动车血铅中毒事件告诫我们,当企业和个体纯粹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了节约成本而不惜选用最廉价最劣质的原材料时,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能为民众提供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反倒成为了侵害民众利益的毒品和杀手。而现在,电动三轮车正处于最美好的年代,百花齐放、雨后春笋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较为严格的质量审查制度,谁都不敢保证电动三轮车不会重蹈电动自行车的覆辙。
因此,当我们欣慰地看到电三良好的发展势头时,我们同时也要给自己泼泼冷水,我们越快地完善一些漏洞,就能越快获得真正的成长。
1.卖点包装不流于“概念化”,而应真正解决问题。电动三轮车作为“低碳环保”的形象,比油三轮享有更高的社会声誉,而政府对其扶持力度也可以完全覆盖所有其他负面政策限制,相对宽松的政策为电三行业整体发展带来利好时,也为一些浑水摸鱼的小作坊提供了众多机会,相信跟摩托车和电动车一样,电三的发展,依旧是极少数企业冲出重围,用良心做产品,绝大部分企业无所谓技术开发和亦步亦趋,用山寨和草根来折磨名牌企业的耐性。电三行业要获得质的飞跃,首先是企业的路线和定位不能流于概念化。记者在接触一些大品牌厂家时,高管们往往喜欢制造“噱头”,通过浓缩的概念化词语来表达工厂对电三的全新规划和定位,而实际上现在工厂连最基本“扩大电池储备”的能力都没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谈技术升级、渠道盈利、品牌塑建都是舍本求末。实事求是,关注当下的缺陷,进行修复也是进步。
2.电三如何变革更符合百姓利益。纵观油三近年技术升级的趋势,有几条规律可循,除动力技术和载重能力在不断提升外,最吸引眼球的有两点,一是品味高端化、二是科技智能化,但这些变革是否真适应了消费者还很难说。而电三轮作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它是否可以沿袭油三升级的思路,还需要对市场进行更周密的考察。想当然的卖点已经覆盖满了宣传单页上的每个角落,但离消费者的需求却越来越远。
记者以为,电三的变革不易过快追求智能化和高端化,着眼续航能力、动力技术以及本身品质的打造才是我们在减速带应该做的事。在这点上淮海宗申的战略定位就比较务实和稳妥,在安继文的思路下,既有探索的激情,却又不至于误打误撞。淮海宗申在继续把握量的优势的同时,已经早早将文化味道植入产品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