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
- 帖子
- 1954
- 主题
- 1730
- 精华
- 1
- 积分
- 12044
- 威望
- 3947
- 金钱
- 4007
- 贡献
- 4090
- 在线时间
- 30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3
- 最后登录
- 2024-10-29
|
2#
发表于 2014-9-5 09:29
| 只看该作者
消费者买车关注“进口机”,其实也就是注重“原产地”。在这方面,其实是误区。首先,我前面已经讲过,小排量民用摩托车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是落后的产业技术。日本现在是把这些技术拿到发展中国家二次利用,说白了就是技术输出。你追求原装进口显然是背道而驰。何况日本摩托车企业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公司的特点,就是集中精力于产品创新和研发,及销售、管理体系的建设;至于生产,这种产业链的鸡肋和末端,一般都是放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降低产业成本,完成全球布局,获取最大商业利益。另外,国际化公司都有全球配套平台,追求高效的竞争机制(保护产业是政府的职责),寻求质优价廉的配套产品(没听说美国国防高端产品也有中国造吗?)。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注原产地是很愚昧的事情。你大概还不知道,有些产业(特别是电子产品),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是没有工厂的,他们研发出来的新品都是由“代工厂”来完成生产环节(富士康就是电子业最响当当的代工厂,苹果产品也是出自该厂之手)。所以说,这个时代迷恋“进口”还有意义吗?
有这个误区,可能还是因为品质差异问题。这个问题要全面解答很复杂,我就先从中国企业有没有能力生产高品质产品谈谈吧。
中国现在是世界摩托车的主要产销地,年产销量据说占到世界总产销量的70%以上。摩配企业更是遍地开花,一应俱全,这也是前几年“杂牌厂”多如牛毛,产品种类达百拾种之多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摩配企业以生产低劣摩配者居多,但究其根源,不是没有能力生产优质配件,而是中国摩托车市场主要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体,劣质价廉有其滋生的土壤。
这几年国家大力整治摩托车产业,扼杀低端恶性竞争的结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就是市场决定产品的最好的例证:摩托车相关企业被强制“优化”了,摩托车及部件品质提升了,摩托车生产成本上涨了,摩托车整体市场萎缩了;最具戏剧性的摩托车的产业升级,催生了一个新的低端产业——电动车(生产低劣摩托车产品的企业都转移到了这个新兴行业)。所以说,我们在抱怨企业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力量。
还有一个现象也能佐证我的判断,那就是国内品牌品质提升之后,合资品牌降价了。以前是合资品牌着眼高端用户,高利润,求品牌效应;国内企业价格战争夺农村市场,薄利多销,求市场占有量;无论市场竞争多么激烈,两大阵营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现在,低端市场被电动车、助力车瓦解殆尽,国内摩企只能与合资品牌同台共舞,一盆争食了。无论你承不承认,国内企业还是找到了自我的发展空间,与合资品牌展开了市场的争夺,合资品牌降价就是感觉到生存压力的直接反应。这也足以说明:只要有优良的市场环境,国内企业是能够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
国内品牌、合资品牌同质同价是大势所趋,网友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再棒杀国内摩企了。
中国的摩托车配套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也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产品。一些优秀摩托车配套商的产品质量,不但符合所谓日本“进口机”的标准,还符合世界高端品牌的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说不准你买一部价值百万的欧洲知名品牌摩托车,其中就有中国造的身影)。大家之所以有“进口”情结,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惯性思维下的负作用。产品的精确度、一致性每提高一个台阶,其成本价值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达到一定标准后,再提升其成本会成倍增长,就丧失了其合理的经济性。我们参加车展看到很多漂亮的所谓“概念车”,不被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的原因,就是其生产或使用的经济性制约。很多高端技术已经掌握,但不能被广泛运用,其经济性没有市场价值是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市场的惯性思维,没有留给国内企业提升品质的空间,所以,与合资品牌的差异化也是无奈的生存之道。
还有再普及一下,摩托车真正的高端品牌在欧洲,日系在国际上和中国一样,是物优价廉的经济性代表。这样说不是贬低日系车,而是告诉大家,企业的发展是由市场环境决定的,而不是自己想成长为什么样的企业。
前些天在论坛看到网友感慨中国摩企没有能力生产大排,我就说过自己的观点,不是中国企业没有能力生产大排摩托车,而是中国还不具备支撑其产业化的土壤(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客观问题,但这是主要因素,是本质问题)。另外,我们这些消费者本身也没有准备好。我当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家店里有三辆相同的大排车:一辆是进口车,一辆是合资车,一辆是国产车。商家告诉你三辆车同质同价,排除商家误导,你会选择谁?大家心里都有答案,我就不说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会掏自己腰包,为国内摩企作垫脚石。不是说我们人格有问题,也不是说大家都“崇洋媚外”,而是我们的心魔还没有离去。退一步说,现在商家把最优秀的产品说是“进口”,你肯定购买;如果说是国产,你肯定会迟疑。这个心理上的阴影或暗示,需要客观环境和时间的慢慢消磨,所以,我当时就说:中国的“大排梦”是任重而道远。
“进口机”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话题,但有人还是把它炒作的有模有样。江湖上甚至还流传着一些所谓“进口机辨别技巧”,如看发动机号两侧是星还是米啦,发动机前面几颗星啦,开头是什么字母啦,后面是什么数字啦,什么分A、B、C、D机啦,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恕我直言,在俺看来,不过是高级骗术罢了。之所以说是“高级骗术”,因为民众明知不可能,但一听到有人说自己的车是“进口机”,还是无不沾沾自喜,荣耀不已。
现在在论坛上,还有些网友老是在问他的车是不是“进口机”,或标榜他的车是“进口机”,嘲笑之余,真想冲上去大喊:“别再说这种问题了,好不好!” 别的不多说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也不讲大道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笨理”——算一笔小账。
日本是发达国家,薪酬高,社会福利好,这大家都知道,不然就不会有冒着生命危险花血本去淘金的偷渡客了。另外,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原材料完全依靠进口。因此,一件相同的产品,它的生产成本也会比中国高出许多(这是为什么国际化的企业要把生产环节要放在欠发达地区的原因所在)。
明白了这些基本常识,接下来你再认真算算:一辆含赠品购买价不到一千美元的摩托车,扣除掉从生产到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产生的附加成本和利润,这车价值还有几何?再折算到发动机上,估计也就价值2百美元左右了。一百多美元,包含从原材料、到摩配、再到组装、包装、然后仓储、运输、出口到中国整车厂的整个流程,这其中还有各个环节的税收、损耗、售后成本等。
不客气地说,这个价格在发达国家,人工劳务费都不够,你自己去醒醒吧。
消费者的“进口机”情结,与那些厂家随意打上海外品牌标志做虚假宣传,经销商漫天胡吹“进口”效能无不关系。前些年,我就曾遇到过一位维修出身的业内人士,向我大吹“进口机”:“机体没有垫子也不渗油,是因为日本原装机都是在零下**度的冷库中组装完成的,所以到常温下就密合的特别好……”这段描述,彻底把我雷倒,连与其探讨初中物理的勇气都丧失了,我暗暗自问:热胀冷缩的原理是这样利用的吗?
他的思维方式倒是直接,也很有趣。照此推理,耐火材料要在高温火炉中生产质量才好,航天发动机则要到在太空中去生产才过关。我不免感叹:行业门槛过低,的确害人不浅。
消费者花那些来之不易的钱,想买到高品质的产品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直到此时还是执迷不悟,认定就是有日本原装进口机,还是抱着买“进口机”的幻想,就感觉实在不可理喻了。人不可自大,但也不要自卑。看新闻也应该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还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科技方面,“天宫”上了太空,嫦娥也要登月了。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让世界霸主美国都坐不住了——有了危机感,整体嚷着要“重返亚洲,围堵中国”。如此强大的国家,如此强大的经济、科技后盾,一个小小传统机械产品——摩托车发动机还要去原装进口?可信吗?总的来说,一句话:“进口机”,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消费者臆想出来的产物。关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进口机”,最终,被演变成商家欺诈消费者的通用手段。
无论怎么说,但有些人的思维就要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人就是愿意相信,他们花4、5千块钱能买到“进口”的产品,着实让人感觉无奈和悲哀了。网友们常说,对中国摩企是爱恨有加;我对中国有“进口”情结的民众 ,只能表示遗憾了。
最后,我不能不提醒你:如果你看车,还有经销商声称自己卖的是日本原装动力,则说明他是把你当菜鸟、门外汉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如果吹成整车进口,准会遭来怀疑)。为了彰显自己的理性和摩托车文化,一定要给他以绝对反击,绝不能让他把你当做任他宰割的菜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