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网友浅谈中国摩托车业“进口机”现象

时间:2014-9-4  文章来源: 摩托迷 作者:孤影骑客

001.jpg


    目前,国内摩托车市场以100-150CC间的小排量摩托车为主导产品。虽外观千变万化,但始终难离其宗——日本技术体系。特别是核心技术,发动机系统更是如此。以产销量最大、车型最繁杂、群众最看好的125排量发动机为例:国内企业、合资企业的所有产品,统统加起来,发动机也无非就是本田系(CB机)、铃木系(GS机)、雅马哈系(YB机)、国产系(CG机,俗称顶杆机),以及依靠CG机为蓝本改版的“变异”产品(严格地说,还是应划归CG机系列)。四款发动机开发时代不同,技术性能不同,但其技术源头,都是日本铃木、本田、雅马哈三企业的成熟产品,被先后引进到国内市场,并发展成现有规模。

    中国摩托车业形成于八十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主导下的直接成果之一。当时,中国与美苏两国关系舒缓,国际环境得以改善,中国能够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外,由于周边环境和缓,消除了战争的威胁,军工企业面临没有生产任务,企业无法生存的窘态。考虑到这些企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机床设备、最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于是上马高度机械化的民用产品,提上了国务院的议程。这也是最初中国摩托车企业大都是军工企业的原因。
中国摩托车工业发展初期,和整个改革开放一样,并非一帆风顺。国家在品尝了中国摄影胶片产业全军覆没(被柯达、富士等国际寡头垄断)的苦果后,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产业保护政策。海外摩企进入国内市场,必须与本土企业合资生产,并严控原装进口,禁止独资建厂等相关限制性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工艺,限制海外摩企的垄断地位,扶持国内摩托车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此刻,中国摩托车业才迎来大发展的机遇,相关配套企业也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国目前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也形成了现在的摩托车行业格局。

    改革开放之前,阶级斗争是国家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思想狂热、严重左倾。因此,造成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及产能严重不足,质量管控不严等不利因素。产品更是要分为优等、一等、二等、三等和不合格等数个等级,为国产商品烙下了深深的不良印记。改革开放之后,国外优质产品大量涌入,不但填补了人民生活上的产品缺口,也改变了民众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技术产品开始流入中国,不但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有了全新的科技体验;“进口货”,更是以一种时髦、优质的代名词,开始植入民众的生活中。这也是国人热衷“进口货”的根源。

    中国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一开始引进的更是被发达国家淘汰掉的两冲程产品。但是,这些二冲程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经过多年的产业化改良,早就成熟完善,为国人带来便捷、实惠的同时,也为日系产品的口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日本摩托车企业在中国意外拓到了第一桶金。精明的日系企业更是抓住商机,开始重视对即将淘汰技术的保护,以及利用这些“落后”技术对“第三世界”市场的开发力度,获取到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利益。

    一贯善于模仿、创业的中国商人也没闲着。他们首先利用国家产业保护政策,购买国有企业淘汰掉的老旧生产设备,加上自己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秉承“质优价廉”的成本优势,不断涌进被管理落后制约的国有企业把控的摩配市场,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接下来,他们开始利用私有企业的自主优势,不断挖走僵化的国有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发展成为能与国有企业相分庭抗礼的摩托车品牌企业。中国摩托车业也就此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

    产能过剩,是中国企业永远无法回避的热门话题。摩托车大发展的背后,更是危机四伏的低端同质化,无奈的恶性竞争是随后而来。这场灾难性的大发展,虽然引起了难以承受的行业大震荡,但对中国摩托车业的影响,目前来看,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最后坚定了国家行政干预的决心,加速了行业洗牌的速度,为中国摩托车业走上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忧的是一场纷争、混战之后,大伤规模国内摩企的元气,让国内摩企惨声一片,特别是国家政策性的干预更是让摩企雪上加霜、尸横遍野。对于政府的政策干预,现在有褒有贬,总的骂声多过支持。我抱支持态度,因为我的理解是:这是阵痛,更是无奈的抉择;虽把整个行业打入谷底,却也是浴火重生的机遇,会促进中国摩托车业的洗牌和发展,为优势企业提升与日系品牌间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产业环境。因此,这场大发展对中国摩企,虽然是一次严重的灾难,但也撬动了中国摩托车业固有的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所以,其历史定位是祸是福,还真不好论。

    在这场大发展中,日本人无疑是精明,也是最大的赢家。它们早早就完成了市场的布局和定位,完全置身世外,坐收渔翁之利。隔山观虎斗,看着中国摩企从国、私之争,战到一哥之局;又从板块之争,打到“三足鼎立”(广东、江浙、重庆三大格局);再从等级之制(国内摩企有一线、二线、三线品牌之说),杀到战火四起;并直接又从国内杀到国外,世界摩市顿时狼烟四起,搞的中国声誉、地盘双失。直到此时,国家才不得不挺身而出,让行业得以喘息,企业在喘息中,或升华,或死去。这段时间,日系企业利用技术及品牌优势,定位国内企业不曾涉足的中高端市场,不但避开了“乱战”,还抓住时机作实了所谓“进口机”的神坛,斩获了国内品牌霸主地位,并顺势接收了许多中国苦心经营多年的优质海外市场。

    国内摩托车市场,关于“进口机”的传说,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早期进口,有的说从头至尾就是个骗局,还有的说至始至终都有“进口机”,等等。过去的孰是孰非,我们就不讨论了,但现在还说“进口”的,显然就是彻头彻尾的“忽悠”了。

    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以及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早就从百废待兴,走到了“世界加工厂”的新阶段。“进口”不但不再是热门话题,相反,出口的“中国造”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很多行业还出现了“出国高价买回国产货”的笑话。摩托车业由于恶性竞争加上国际品牌技术垄断、国家政策支持不足、技术(产业)型企业集中在国企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制约,相对其他行业发展比较滞后,是实际情况。但也绝对不是落后到依靠整体进口的局面。对此,我为大家做些肤浅分析。

    “进口说”绝对是民众心中的偏见,和错误认知。中国摩托车业由于种种原因,虽然还没有走到与国际摩托车巨头同台竞技的水平,但依靠进口的历史时期早已过去,必须要拨乱反正。为了对中国摩托车业的发展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先熟悉一下世界摩托车的发展历史。摩托车作为机械产品,起源于“工业革命”下的欧洲,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二战时期,日本开始引进摩托车生产线,让摩托车产品开始登上亚洲大陆。日本人充分发挥做事认真、严谨的民族精神,不断吸收并研发适合东方市场的产品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

    日本企业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就走过了引进、模仿、创新、开发等产业阶段,企业趋向成熟,并很快整合为本田、铃木、雅马哈、川崎四家大型摩托车企业,顺利完成产业升级。所以,日本摩托车业不是一蹴而就,也走过发展时期的乱象,只是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出逆境,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企业文化。产品自成体系,各有所长。

    看到有网友老是在问:“本田、铃木、雅马哈,谁家的产品最优秀?”其实,这个问题很外行,也很土鳖。道理很简单,这等同于小学课本里骆驼和羊的故事,具体不再罗嗦。说白了,就是你应该了解谁的产品更符合你的需求。但是符合你需求的产品不代表最优秀。

    摩托车目前是迷恋“进口”的重灾区。在摩托车市场上,众多的网友还在追捧“进口机”,让人非常伤感,为这些摩友被“愚弄”而着急上火。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合资品牌无论整车,还是发动机,都是由国产件组成,在国内组装。至于,一些“关键部件”是否还要“原装进口”,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说还要进口,有的说完全国产化;争论很多,没有公论。我本人是倾向于国产化的。如果去问厂家,一般回答:“涉及商业秘密,不便回答。”如果去问商家,一般回答:“绝对进口。”只有建设摩托车公司的网上咨询平台,言之确切地说:“建设**车型与雅马哈**采用相同的发动机生产平台,没有任何区别。”解决了是否同质问题,但也没有解答“进口”疑问。最后,还是从建设发动机完全自主生产的宣传上,推理出建设雅马哈的发动机也是国产的。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合资品牌发动机不再去标榜“关键件原装进口”,倒是国产机到处都标榜着“关键件原装进口”,特别是杂牌车、助力车,你找个不打这类标语的还真难。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002.jpg


    消费者买车关注“进口机”,其实也就是注重“原产地”。在这方面,其实是误区。首先,我前面已经讲过,小排量民用摩托车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是落后的产业技术。日本现在是把这些技术拿到发展中国家二次利用,说白了就是技术输出。你追求原装进口显然是背道而驰。何况日本摩托车企业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公司的特点,就是集中精力于产品创新和研发,及销售、管理体系的建设;至于生产,这种产业链的鸡肋和末端,一般都是放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降低产业成本,完成全球布局,获取最大商业利益。另外,国际化公司都有全球配套平台,追求高效的竞争机制(保护产业是政府的职责),寻求质优价廉的配套产品(没听说美国国防高端产品也有中国造吗?)。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注原产地是很愚昧的事情。你大概还不知道,有些产业(特别是电子产品),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是没有工厂的,他们研发出来的新品都是由“代工厂”来完成生产环节(富士康就是电子业最响当当的代工厂,苹果产品也是出自该厂之手)。所以说,这个时代迷恋“进口”还有意义吗?

    有这个误区,可能还是因为品质差异问题。这个问题要全面解答很复杂,我就先从中国企业有没有能力生产高品质产品谈谈吧。

    中国现在是世界摩托车的主要产销地,年产销量据说占到世界总产销量的70%以上。摩配企业更是遍地开花,一应俱全,这也是前几年“杂牌厂”多如牛毛,产品种类达百拾种之多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摩配企业以生产低劣摩配者居多,但究其根源,不是没有能力生产优质配件,而是中国摩托车市场主要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体,劣质价廉有其滋生的土壤。

    这几年国家大力整治摩托车产业,扼杀低端恶性竞争的结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就是市场决定产品的最好的例证:摩托车相关企业被强制“优化”了,摩托车及部件品质提升了,摩托车生产成本上涨了,摩托车整体市场萎缩了;最具戏剧性的摩托车的产业升级,催生了一个新的低端产业——电动车(生产低劣摩托车产品的企业都转移到了这个新兴行业)。所以说,我们在抱怨企业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力量。

    还有一个现象也能佐证我的判断,那就是国内品牌品质提升之后,合资品牌降价了。以前是合资品牌着眼高端用户,高利润,求品牌效应;国内企业价格战争夺农村市场,薄利多销,求市场占有量;无论市场竞争多么激烈,两大阵营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现在,低端市场被电动车、助力车瓦解殆尽,国内摩企只能与合资品牌同台共舞,一盆争食了。无论你承不承认,国内企业还是找到了自我的发展空间,与合资品牌展开了市场的争夺,合资品牌降价就是感觉到生存压力的直接反应。这也足以说明:只要有优良的市场环境,国内企业是能够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

    国内品牌、合资品牌同质同价是大势所趋,网友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再棒杀国内摩企了。

    中国的摩托车配套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也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产品。一些优秀摩托车配套商的产品质量,不但符合所谓日本“进口机”的标准,还符合世界高端品牌的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说不准你买一部价值百万的欧洲知名品牌摩托车,其中就有中国造的身影)。大家之所以有“进口”情结,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惯性思维下的负作用。产品的精确度、一致性每提高一个台阶,其成本价值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达到一定标准后,再提升其成本会成倍增长,就丧失了其合理的经济性。我们参加车展看到很多漂亮的所谓“概念车”,不被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的原因,就是其生产或使用的经济性制约。很多高端技术已经掌握,但不能被广泛运用,其经济性没有市场价值是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市场的惯性思维,没有留给国内企业提升品质的空间,所以,与合资品牌的差异化也是无奈的生存之道。

    还有再普及一下,摩托车真正的高端品牌在欧洲,日系在国际上和中国一样,是物优价廉的经济性代表。这样说不是贬低日系车,而是告诉大家,企业的发展是由市场环境决定的,而不是自己想成长为什么样的企业。

    前些天在论坛看到网友感慨中国摩企没有能力生产大排,我就说过自己的观点,不是中国企业没有能力生产大排摩托车,而是中国还不具备支撑其产业化的土壤(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客观问题,但这是主要因素,是本质问题)。另外,我们这些消费者本身也没有准备好。我当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家店里有三辆相同的大排车:一辆是进口车,一辆是合资车,一辆是国产车。商家告诉你三辆车同质同价,排除商家误导,你会选择谁?大家心里都有答案,我就不说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会掏自己腰包,为国内摩企作垫脚石。不是说我们人格有问题,也不是说大家都“崇洋媚外”,而是我们的心魔还没有离去。退一步说,现在商家把最优秀的产品说是“进口”,你肯定购买;如果说是国产,你肯定会迟疑。这个心理上的阴影或暗示,需要客观环境和时间的慢慢消磨,所以,我当时就说:中国的“大排梦”是任重而道远。

    “进口机”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话题,但有人还是把它炒作的有模有样。江湖上甚至还流传着一些所谓“进口机辨别技巧”,如看发动机号两侧是星还是米啦,发动机前面几颗星啦,开头是什么字母啦,后面是什么数字啦,什么分A、B、C、D机啦,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恕我直言,在俺看来,不过是高级骗术罢了。之所以说是“高级骗术”,因为民众明知不可能,但一听到有人说自己的车是“进口机”,还是无不沾沾自喜,荣耀不已。

    现在在论坛上,还有些网友老是在问他的车是不是“进口机”,或标榜他的车是“进口机”,嘲笑之余,真想冲上去大喊:“别再说这种问题了,好不好!”  别的不多说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也不讲大道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笨理”——算一笔小账。

    日本是发达国家,薪酬高,社会福利好,这大家都知道,不然就不会有冒着生命危险花血本去淘金的偷渡客了。另外,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原材料完全依靠进口。因此,一件相同的产品,它的生产成本也会比中国高出许多(这是为什么国际化的企业要把生产环节要放在欠发达地区的原因所在)。

    明白了这些基本常识,接下来你再认真算算:一辆含赠品购买价不到一千美元的摩托车,扣除掉从生产到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产生的附加成本和利润,这车价值还有几何?再折算到发动机上,估计也就价值2百美元左右了。一百多美元,包含从原材料、到摩配、再到组装、包装、然后仓储、运输、出口到中国整车厂的整个流程,这其中还有各个环节的税收、损耗、售后成本等。

    不客气地说,这个价格在发达国家,人工劳务费都不够,你自己去醒醒吧。

    消费者的“进口机”情结,与那些厂家随意打上海外品牌标志做虚假宣传,经销商漫天胡吹“进口”效能无不关系。前些年,我就曾遇到过一位维修出身的业内人士,向我大吹“进口机”:“机体没有垫子也不渗油,是因为日本原装机都是在零下**度的冷库中组装完成的,所以到常温下就密合的特别好……”这段描述,彻底把我雷倒,连与其探讨初中物理的勇气都丧失了,我暗暗自问:热胀冷缩的原理是这样利用的吗?

    他的思维方式倒是直接,也很有趣。照此推理,耐火材料要在高温火炉中生产质量才好,航天发动机则要到在太空中去生产才过关。我不免感叹:行业门槛过低,的确害人不浅。

    消费者花那些来之不易的钱,想买到高品质的产品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直到此时还是执迷不悟,认定就是有日本原装进口机,还是抱着买“进口机”的幻想,就感觉实在不可理喻了。人不可自大,但也不要自卑。看新闻也应该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还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科技方面,“天宫”上了太空,嫦娥也要登月了。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让世界霸主美国都坐不住了——有了危机感,整体嚷着要“重返亚洲,围堵中国”。如此强大的国家,如此强大的经济、科技后盾,一个小小传统机械产品——摩托车发动机还要去原装进口?可信吗?总的来说,一句话:“进口机”,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消费者臆想出来的产物。关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进口机”,最终,被演变成商家欺诈消费者的通用手段。

    无论怎么说,但有些人的思维就要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人就是愿意相信,他们花4、5千块钱能买到“进口”的产品,着实让人感觉无奈和悲哀了。网友们常说,对中国摩企是爱恨有加;我对中国有“进口”情结的民众 ,只能表示遗憾了。

    最后,我不能不提醒你:如果你看车,还有经销商声称自己卖的是日本原装动力,则说明他是把你当菜鸟、门外汉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如果吹成整车进口,准会遭来怀疑)。为了彰显自己的理性和摩托车文化,一定要给他以绝对反击,绝不能让他把你当做任他宰割的菜鸟。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