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摩帮20年 尹所长造摩托

时间:2012-7-13  文章来源: 重庆晨报 作者:杨新宇

001.jpg


1992年尹明善等9人以20万元创业起家,组建了“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



  知过往晓去向:历史不仅记录过去,同样联系当下,并关照未来。源于码头的渝商并未简单地“跑码头”,这一群体与时代和社会从来都密不可分。

  1952年开始,我与尹明善先生同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念初中。当时,我们都是14岁的少年。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因为是住读,学习、玩耍、住宿、吃饭……总之,欢欢笑笑、打打闹闹都在一起。

  1955年初中毕业后,我进了重庆一家兵工厂当工人,明善先生则继续在学校读高中。

  往事不堪回首。从我们19岁(1957年)那年的“反右斗争”到39岁“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这二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同时代人所经历的同样的艰难,正是这些意想不到的磨难,为他成就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漫长的二十年光阴里,明善先生在逆境中努力自学、勤奋顽强,从一个普通高中学生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和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明善先生先后当过大学教师、出版社科技编辑、国际咨询公司总经理。他还自办书刊公司,刊行了不少图书。其中,他主编了一套“一角钱丛书”,凡200余种,为推动中小学生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角钱丛书”的问世,可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创举。

  立项 曾想去养花,最终决心投身实业

  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刚开始时,1990至1991年间,发展经济真是举步维艰。

  1991年,明善先生停办了书刊公司,携夫人陈巧凤女士前往四川外语学院进修外国语。当时,他对我说,他是川外年龄最大、起早贪黑,最勤奋的学生。的确如此。在此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广泛的的同社会各界人士探讨,谋划要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再汇入时代的大潮之中。年届53岁,时不我待啊!

  1991年期间,明善先生曾设计了许多方案,想成就一番事业。在拟出的众多方案中,寻求一个最好的方案。比如,有一次,他叫我一道去重庆大学找另一位同学商量如何去种花。当时重庆的鲜花业刚处于萌芽状态之中,介入这个行业确实前景好。但是,明善先生最后下定的决心却是办实业,从工业入手重返社会。由此,他放弃了诸如投入鲜花业等各种方案,专心于工业。

  于是,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筹建,就开始在明善先生的帷幄之中运筹了。

  到底要办个什么样的企业呢?明善先生多次招集我们在一起商量。他向我们这样分析道:重庆这个我国重型机械工业生产基地,尤其在汽车、摩托车生产和研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果抓住这一优势,他打比方说,就等于找到了一个“金娃娃”。又说,单就摩托车工业来说,若发展摩配,背靠嘉陵、建设两大摩托车生产基地,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合情合理,且油水大大。他说,打算筹办个车辆方面的企业,现在才开始,不图虚名,我们就办个研究所好了。

  我17岁就进工厂当工人,当时已有35年工龄且正在子弟中学校办工厂当厂长。明善先生邀我加入并参与筹办。我欣然接受。

  注册 只多100元,起到了多几万元的宣传效果

  在1991年最后一个季度,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了。

  记得1991年底的一天,在沙坪坝石碾盘长途汽车站,我们在候车厅等车去112厂。明善先生从皮包中拿出一张纸条,他说,他为我们即将建立的“研究所”,拟出了三十多个名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对其中多个名字进行了议论,提了些看法。明善先生最后确定研究所名为“轰达”。他说,“轰达”的意思是“一轰就达”,极言其我们只要一启动,很快就能达到目的。当时,我们还怕有人不认识“轰”字。明善先生又说,我们的“研究所”就定名为“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自这日起,“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这个名字就正式确定下来了。

  “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这个行将启动的企业的名称,还得到工商局注了册才能成立。于是,我们就到沙坪坝区工商局去登记注册。沙坪坝区工商局对这个企业名称中的“市”字提出了异议。他们不准在这个名称内加上“市”字,其理由是:1.“重庆”就是“重庆市”。2.冠有“重庆”地名的企业,都没有加上这个字。明善先生则坚持认为,既然没有明文不准加,加上何妨;既然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加,我们的企业名称内加上更好。我们多次去工商局,工商局终于批准了我们的“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

  当时申办营业执照还有一件趣事,就是我们“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金”额为“二十万零一百元”。“二十万”就“二十万”嘛,为何多出“一百元”?“二十万零一百元”就不只是“二十万”的概念,而是二十多万了吧!当时“注册资金”的核定非常严厉。你“注册资金”是“二十万零一百元”你就必须如数先将这笔钱交到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上才能填上这个数字。因此,“二十万”多“一百元”,对外我们就能称注册资金是“二十多万元”了。任何一个企业,起步时资金都是紧张的。只多100元,却起到了多几万元的宣传效果,岂不很好?须知,12年前的20多万元,恐怕不少于现在的200多万元吧!这也不能不说是明善先生的智慧了。

  我们“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内的项目特别多,可以说,除了违禁品和黄金白银什么都有。为什么要申报这么多项目呢?因为,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虽然已经确定,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所要生存,必需多方找门路。营业范围宽些,就便于我们的起步和立足。

  在“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选址上,明善先生也费了不少的力。他到处奔走,寻找适当的地址。好不容易才选定了袁家岗兴隆湾1号。当时这里是一家处于破产边缘的社队企业“兴隆纸箱厂”。因为企业创建伊始,局面尚待打开,便只由这家工厂在他们的大门旁围墙边上,修一间小门面,约10个平方,连接着有一巷道,被修整为一狭长的小屋,我称它为半间屋。这半间屋也不过4个平方。紧挨半间屋后面,还有一间住房、8个平方左右。这两间半屋非常简陋。加起来22个平方,全租下来,租金300—400元。小门面作办公室用,里面安两张办公桌和一个长沙发,挤得满满的。半间屋当厨房。明善先生一家三口就住在只能安下一张大床的住房内。

  那时,明善先生在南岸四公里繁华地段,有一套在当时来说购水平的住房,可是他执意将全家搬来,挤在这狭小的陋屋内。这间屋连摆放一台电视机的地方都没有。1992年洛杉矶奥运会,有一天有重要赛事,因为没有电视,深夜他还是到杨家坪我家中去观看的。当时,明善先生的女儿还是个儿童,由于家中太窄,临近的同样狭窄的所部办公室成了她唯一活动的场所。

  创业 卖过油漆,也被技师欺骗而损失了数万元

  1992年新年过后不久,1月10日,没有鲜花,没放爆竹,不肆铺张,“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静静地正式挂牌开业了。后来,《重庆日报》上一篇题为《轰达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报道说:“轰达这朵玫瑰静悄悄地在山城开放了。但愿它在山城怒放,在全国飘香。”

  这一天下午,在研究所办公室后面天井里,有5个人在一起,站着举行了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成立大会。时年,明善先生54岁,他辞去了一切公职,当上了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所长。尹所长向与会人员宣布,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成立了。尹所长讲了研究所成立后要做的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对研究所的前程充满了信心。他说,“轰达大厦”一定会建起来。十年后,明善先生预言的“大厦”真的建起来了,它就是现今耸立在重庆市上桥高速路旁的“力帆大厦”。

  说实话,当时的研究所究竟有些什么呢?“陋室两间半”,还是租来的;“自有资金廿万”,远未达到可以办成大企业的足额数目;况且“年已过半百”。更为严重的,当初还没有找到足够的任务来维持研究所的生存。

  真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这时,全所9个人,尹所长和陈巧凤女士以及两位工作人员,四人全职在所里上班。我和明善先生的一位学生仍在单位上班,每天到所里来做一些工作。另外3人到所工作的时间也比较少。办公室的房子虽然简陋,所里却安装了电话机,还买了一部汽车。那时电话不普及,安装费昂贵,人们大都不善于使用电话,我也是这样。尹所长常批评我:搞现代企业,不使用电话,行吗?

  尹所长每天黎明即起,到社会上去奔走,联络各方人士并寻找业务。晚上,我们聚在一起,商量、讨论,天天议论至子夜。我门真的多艰难:为了请求南岸一家热水器厂给我们一个小零件做,尹所长和我在那家厂坐了两小时的冷板凳,最终一无所获。

  为了完成一项加热炉的改造工程,我们被一位自称专家的技师欺骗而损失数万元。

  尹所长和我们多次前往112厂,他们向我们许诺的任务终成泡影。

  我们曾经策划过,要制造“家用储米器”、“帚帕自动挤干机”、“摩托车润滑油”……

  我们也卖过油漆,为一两个百分点的价差而同别人讨价还价。

  当时,在研究所属下还有一家小型塑料厂、一家小型变压器厂、一家冷作厂,由研究所管理,每个厂独立经营。

  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尹所长仍时时注视着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在这段时期,他曾打算制造摩托车的链盘和车架。他还远去成都与都江堰市的企业达成了共同生产正三轮摩托车的协议。“正三轮摩托车”这个名词,我平生在此时才第一次听见。同时,尹所长对摩托车发动机的制造更是高度关注。

  蜜月 尹左共事,生产民企第一台摩托车发动机

  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出世不久,正处于起步的困难时期。真是,天助我也!就在此时,欣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向全国人民发布,这对明善先生的鼓舞可想而知。

  尹所长对制造摩托车发动机,自研究所筹建伊始就非常关注。在所里还经常谈论和讨论有关发动机的制造问题。春节期间,尹所长曾带着所里的主要干部同左宗申一家人见面。尹所长和左宗申那时也还不时会面并议论摩托车零部件、摩托车发动机和摩托车成车的制造问题。左宗申在当时的王家坝经营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他有多年从事摩托车修理的经验。加之左宗申的夫人袁德秀女士又是尹所长夫人陈巧凤女士的亲戚,有这层关系,当然就更谈得拢一些了。

  左宗申联络了南纪门宏达摩配商行老板胡世淮加盟我们研究所。左宗申负责技术、胡世淮负责供应。我当时负责生产车间、库房、后勤、基建等许多具体工作。研究所除了发动机这项产品外,其他的业务也同样在进行。

  摩托车发动机的生产即将进行,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场地问题。工人进来了,在什么地方生产;零部件来了,放在什么地方,等等。研究所现正使用着的22平方米的两间半陋屋绝对是不够用的。于是就深入向兴隆纸箱厂扩张。尹所长决定租下纸箱厂两间办公室,一间所部用,另一间工作人员用;租下了大、小车间各一间,大车间当装配车间,小车间作检验室用;租下了一间库房仍作库房用。这些房屋,总面积也大过200平方米左右。

  1991年5月下旬的一天傍晚,胡世淮的兄弟运来一大车发动机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就以当时的水平看都是废次品。当晚,我就组织人员将它们收进库房内。过后,我们去买了一吨角钢和半吨薄钢板叫冷作厂制作了20个货架。因为收到的发动机零部件属于80型的,我虽然参加过野战车辆和煤气机的制造,但摩托车发动机对我来说,是一项新新产品,是陌生的。于是,我便到书店和建设厂门市部去买来80型摩托车发动机的图册,按照图册上编排的顺序,叫管库人员将所有零部件有序地、整齐地安排上架。这就是全国第一个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库房。库房的房屋条件极差,黑洞洞的,为此特地开了一扇窗户,才把光线引进来。可是,对发动机零部件管理的整齐和有序却是当时许多摩配商店都不能相比的。

  与此同时,全国民营企业第一个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车间建立起来了。这个车间当时是这么种状况:没有生产线,工人坐在一个矮的凳子上,前面放一个木制的框型工作架。库房的工人用塑料篮装着配备好的发动机零部件,每一篮配有能装一台发动机的全部零部件,发给生产工人。一篮一台,能装多少台就发多少篮。生产工人则一个人从第一道工序装到最后一道工序,直到把这台发动机装成功为止。这种原始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中国民营企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台摩托车发动机,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诞生的。

  记得是开工的第一天,在装配车间里,当时全体十几个工人都到齐了,便开了一个全体大会。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我主持大会,首先请尹所长讲话。他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和我们研究所的前程,同时,鼓励工人们努力工作,创造美好的生活。尹所长宣布由我负责管理车间。

  我们的车间分成两个组,一组由陈志权负责,另一组由左宗庆负责。(未完待续)

  文/曾爱兵(节选自《艰难扬帆》,作者曾任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力帆集团顾问)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