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两个本田超过一个豪爵

2012-09-19  作者:咸阳校尉  来源:牛摩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8月,大长江集团销售16.49万辆,仍居行业领先地位。而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分别销售8.43万辆和8.24万辆,累计数量为16.67万辆。这也意味着本田的单月销量多年来首次超越大长江。

  到2012年为止,大长江已连续9年保持全国销量领先,在2004-2010年中国摩托车的鼎盛时期,大长江每年的销量都在200万以上,2008年,更创造了恐怖的300万台的记录。其旗下的豪爵品牌,以优秀的工艺和质量,受到用户的广泛信赖。“豪爵”品牌的顾客认可度,丝毫不比本田等品牌逊色。

  而自2011年实施国三以来,豪爵与竞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在8月,更是首次被本田所超越。这位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巨人,似乎正面临着一个发展的困境。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呢,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一、市场

  自2011年以来,摩托车行业销量持续下降。2012年1-8月,摩托车产销仅有1549.92万辆和1563.62万辆,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11.4%和10.8%。十位数的下滑,对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严峻的考验。

  笼子变小,最受影响的肯定是大象。市场的遇冷,让豪爵的销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下滑。数学公式告诉我们,在市场占有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是下跌,豪爵的销量损失就必然大过任何一个厂家。这拉小了豪爵与竞争者的差距。

  数字看不到的,还有信心的损失。对其他品牌来说,行业销量的下降,或许还有增长的机会。但对豪爵则并非如此,豪爵的超大体量,很难在中国市场上谋取更大的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机构无法对业务人员和代理商提出增长的要求。而古语告诉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法前进。与行业一起下跌甚至加速下跌,就成为了豪爵必然的节奏。也只有这样,豪爵才能预留出日后增长的空间。

  二、产品

  豪爵一度以其质量的稳定性著称。在中国摩托车行业乃至中国的制造行业,豪爵的工艺和质量控制都堪称典范。豪爵摩托,经久耐用,在中国摩托车行业粗放发展的年代,豪爵这两个字,犹如一盏巨大的灯塔,牢牢地吸引着广大消费者。而近年来,随着行业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竞争对手产品质量,已经缩小并接近豪爵。都有就等于都没有,当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购买要素的考虑,也就不会聚焦在质量上了。

  于是,外观的价值开始凸显。豪爵的产品,从来都不以外观设计见长。支撑豪爵庞大销量的基础,都是五羊系列、豹系列、泰本田等传统款式产品构成。而这类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力,已经开始出现大幅的下滑。外观的保守,成为豪爵最让市场为诟病的地方。而反观本田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品牌,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不断加大产品的融合度,加上本田全球研发的优势,其产品的切换非常流畅。可以说,本田通过左右互博,赢得了国三后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豪爵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11年,就有消息传出,豪爵在大力推进新品的研发。在2012年8月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豪爵更是一举推出了骊爽、灵迪等多款产品。其中,骊爽的上市,弥补了豪爵在市场主销价位跨骑车(7000-8000)的短板。其表现值得期待。

  三、渠道

  曾几何时,全中国最优质的摩托车渠道资源都把握在豪爵手中。与一般厂家要花费大量精力开渠拓网不同,豪爵的零售商资质,需要竞争乃至公关才能获得。豪爵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市场把控和盈利能力,让经营豪爵的商家获利颇丰。

  从2011年到现在,随着市场的不断下行,商家的销量也在不断地下滑。越来越多的商家,必须通过经营多个品牌和不同的产品才能维持生存,这对豪爵传统的专卖店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由于豪爵一直采取大代理商的模式。代理商的强势,会伤害到零售商积极性。“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也只有在市场下行的时候,才知道伤害有多深。基层渠道的流失,对豪爵的销量影响重大。豪爵在8月召开经销商大会,破例地召集全国的县级代理商参会,或可看做是这一趋势的应对。此外,豪爵也应该加大在渠道结构改造的力度。在这方面,豪爵不妨借鉴本田在部分区域,采取工厂直发终端的决心和气魄。善于打破常识和布局未来,这才是强者应有的气度。

  可以想象,未来的中国摩托车市场,将有可能演变成为豪爵和本田两极争霸的局面。本田是全球市场第一,豪爵是中国市场第一,两者的销量比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能出现犬牙交错的局面。虽然销量不是唯一,在市场老大的争夺上,从来都是硝烟弥漫的,无论是豪爵还是本田,概莫能外。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