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中国摩托十大怪

来源:牛摩网  锐圆

  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级的摩托车人士,目睹中国摩托车行业十余年来之怪现状,几乎是“七步成诗”之势,吟成了这首打油诗。为了更利于这首打油诗的传播,笔者有必要对这十大怪一一进行旁注、解析。

  第一怪:一款车型卖几代

  像CG、五羊款这样的车型,面市中国市场都有年头了。这些车型可谓固若金汤,二十年来外观款式几乎没有变化。今天,还有不少年轻人仍青睐于这些车型,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曾经就是这些车型的消费者,一款车型卖两代、三代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魅力。

  据说有些企业试图对这些“经典”车型进行改进、优化,却并不为消费者所接受,有一位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说:“我们就对CG款的贴花进行了改变,消费者都觉得不是那个味了。”也有消费者认为这些车型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成熟车型,“改来改去,都是改个外观,内在没有什么实质的进步。因此宁可花较少的价钱买个实在的车子。”从事摩托车拉客的高师傅告诉笔者。

  第二怪:一纸说明大家爱

  在广东某地有数十家摩托车企业,早些年,有一家印刷厂包揽了当地摩托车企业产品说明书的印刷业务。据说这家印刷厂有各种车型的说明书模板,哪家摩托车企业需要印刷说明书时,印刷厂就修改相应模板的公司名、联系资料和型号,封面上换张产品实拍图就大功告成了。

  事实上,摩托车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确实非常高。CG款、五羊款、铃木王、大公主、小公主、大鲨、铃木太子……几乎每家企业都是组装这些车款,或者是这些车款的变形。同质化到什么程度呢?把相同车款的标牌去掉,几乎就找不到差异点。

  第三怪:不看内在看外观

  中国摩托车的硬伤是缺乏核心技术,多年来,企业喜走炒作概念和华而不实“卖点”的捷径。在企业不遗余力的引导之下,很多消费者也习惯了本末倒置,并不关心摩托车产品的内在技术,转而关心产品的外观和一些并没实际使用价值的“配置”。

  航天技术、汽车级享受是两个最搞的卖点。在地上,要与汽车搭边;在天上,要与宇宙飞船媲美。玩的就是忽悠,炒的就是迷糊。多年来,摩托车山寨产品的发展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大小小的工厂,热衷于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向市场推出“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产品。仿来仿去,最终还是仿了皮毛的东西。某天你在街上看到一辆颇有哈雷气质的街跑摩托车,而它搭载的发动机却是125ml的顶杆发动机,请你千万要淡定。 
  第四怪:单缸也能出四排

  搭载单缸发动机的摩托车,弄出两条排气管,甚至四条排气管,这是中国摩托车企业才能做出的产品。企业对此还挺有理由: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

  一方面,厂家为赚取消费者眼球在配置上绞尽脑汁,利用烦琐的功能堆积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另一方面,消费者却在为自己用不上的功能而买单。在摩托车上,鸡肋级的配置不胜枚举,比如汽车级ABS刹车系统、奇形怪状的装饰灯、薄如纸片的保险杠、徒有虚名的加速器……

  第五怪:加个炭罐达欧三

  近年来,中国摩托车在排放方面不断升级,欧一到欧二,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了一种叫着二次补气的装置;欧二到欧三,电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得到普及,反而是炭罐派上了用场。

  没有使用电喷技术,或者说使用虚假电喷技术的摩托车,排放到底能不能达到欧三标准,这可能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就笔者看来,所谓的欧二、欧三标准,形式大于实效。  

  第六怪:打个地铺造车卖

  有人说,民营摩托车企业大多是打地铺起家的。所谓打地铺,就是没有摩托车生产资质,没有生产线,以地下模式拼装摩托车产品。时至今日,在许多地方打地铺生产摩托车还是屡见不鲜。

  中国现有200多家摩托车企业,还处于产业的“战国”时代。虽然这个产业已经处于微利甚至无利的阶段,但地铺主儿还是想尽办法,力争分得一杯羹。打地铺生产的摩托车产品,也总能找到市场。拼装摩托车,就是三无产品,不仅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冲击,还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第七怪:城里当着妖魔赶

  禁摩、限摩,是中国独特的制度。目前,上了点规模的城市,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的城市,对摩托车大多是非禁即限,没有商量余地,摩托车在城里,完全被妖魔化,失去了生存空间。

  多年来,反禁摩的呼声此起彼复,但成效并不大。这两年来,有些城市对汽车也并不像以往那么待见,北京、广州、贵阳等城市还出台了“限汽”的政策,让反禁摩人士锐气大减,“连汽车都要纳入禁限范围了,看来城市并不是对摩托车有偏见。”一位反禁摩斗士如是说。也有人认为,要改变城市交通拥阻的现状,摩托车可以发挥作用。

  第八怪:海外论斤大白菜

  在海外地区,中国摩托车曾经笼罩着不少光环,也曾有不少企业将希望寄托于出口市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摩托车企业并没太大获利,首先是从东南亚败出,然后又在中东、南美遇冷。相应进入企业在海外地区还上演了一出出价格战,让本已微利的摩托车出口雪上加霜,有出口企业感叹:摩托车在海外市场已走到了论斤白菜价的地步。

  在国内,摩托车行业是散沙一盘,动不动就打价格战。到了海外,全无抱团作战的意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九怪:杂牌爱打擦边球

  在打擦边球这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小企业绝对可以评上最佳创意奖。“上身MIKE运动衫,下身adidasI运动裤,足蹬LIMING运动鞋,饿了吃康帅傅方便面,渴了喝雷碧,闲了嗑治治牌瓜子,无聊了用LBM笔记本上网,脏了用瓢柔洗发水,闷了就抽中萃香烟,烦了就灌丑粮液……”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虽然不能说这些仿冒产品就真的存在,但如果你留意一下火车站或偏远地区一些小商店的柜台时,也许就不难发现类似“周佳牌”、“大白免”、“碧三良”这些个很有“创意”的仿冒产品。此类产品在经过和被模仿产品一样的精致包装后,如果不是用心分辨,根本看不出和正规产品有什么区别。

  在摩托车行业,一些不入流的小品牌,不仅在名字上喜欢带洋味,在行为上也爱打擦边球。今天与某某国外企业合资、合作,明天又引进了某国的高端摩托车技术。当这些伎俩被一一揭露后,杂牌还是杂牌。  

  第十怪:外来和尚会念经

  最近几年来,相对于民族品牌,国外摩托车大品牌在中国占尽了风头,可以说是名利兼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中国民族摩托车工业的与日本、欧美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这些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大多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反而更懂得消费者需求。另外,国人对于洋品牌特殊的好感,也促成了洋品牌的成功。

  在摩托车行业,现在和今后较长的时间,都是民族品牌和外来品牌(包括合资品牌)角力的阶段,既然现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本土的和尚们意欲何为?所有这些,值得关注。

作者:峻鸿 (转自小黑Q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