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经百年嘉陵记忆的传奇与传承

来源:嘉陵        2013-3-18

  五年以来,我亲眼见证了建设厂搬离谢家湾,重钢搬离大渡口,以及嘉陵厂搬离双碑。
  记忆一 家国
  70多年前,讲南京话的,讲武汉话的,讲湖南话的,讲广东话的人带着他们沉重的设备乘船到了重庆,日本战机在头上疯狂地扫射。
  在防空洞,在简易的泥巴竹篾车间,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赶工;一船一船的武器运到抗战前线。嘉陵厂是从上海、河南和湖南辗转搬到双碑的。
  长安、重钢、建设、望江,还有嘉陵在很多层面上成就了重庆的精神。
  对重庆来说,几个大厂不仅承载了洋务运动的历史、抗战的历史、军转民的历史,还有我们城市的历史。
  长安成立于1862年,建设成立于1889年,重钢成立于1890年,而嘉陵成立于1875年。
  记忆二 车间
  我曾有幸亲眼见过这样的搬迁场景:
  镀锌车间昏暗而潮湿。检验员的工作室贴了一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奖状,虽然满是灰尘,却看得出这个小小车间对集体荣誉的珍视。暖瓶、老式台灯、棉手套、瓶装胶水、旧藤椅、斑驳的红砖和生产任务书,以及被电镀工序熏得焦黄的车间玻璃。
  车间剩下一堆报废的机床,绿油漆刷过的玻璃已经脱落,但依旧映衬着工友们的欢声笑语。
  我想,百余年来,每台机床都承载了一个救国梦、强国梦、富国梦。
  记忆三 摩托
  嘉陵厂还成就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传奇———造就了“摩帮”。
  如果没有嘉陵,重庆会有那么多亿万富翁吗?会有那么多全球第一的配套工厂?
  嘉陵在鼎盛时期,据说综合效益在全国排名第二,从最北面的黑龙江到最南面的海南岛,以及全世界多个国家都分布着它的企业。而当摩托车产业面临滑落时,这种巨大的产能优势又成为其产业包袱。
  在过去的12年里,我采访过嘉陵五任总经理。在十年时间里,一个昔日的“摩托车之王”正在正视自己的困难,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企业来经营。“王”的转身令我感怀。
  记忆四 搬迁
  1989年,我到沙坪坝念初中,才知道重庆有个地方叫双碑。
  我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来自双碑,每当假期我都会在那里住上几天。我热爱厂区的生活:有序、便捷。
  高中毕业后,我再没去过厂区。上周三,我坐在轻轨上,远远望着双碑,厂区依然沉寂。我想:房子里,树阴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
  很快,双碑大桥将把双碑和江对岸的高档楼盘对接。若干年后,这里一定也会像对岸一样洋气。但人们是否还会记起上空的敌机,记起防空洞的同仇敌忾,记起摩托车的轰鸣,记起千千万万人与这片土地的关系?文/仇峥
  杜素芳,77岁,1956年进厂,四个孩子都在厂里上班,现在有个孙子也在嘉陵厂里。
  邱广亮,80岁,1971年部队转业进厂,两个孩子都在厂里,一个要随厂搬走。
  王松林,83岁,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0年在嘉陵厂工作,当船工负责江上摩托车外运。
  钟生义,73岁,16岁就进厂,两个孩子也在厂里上班。
  王春华,85岁,1964年进厂,两个孩子都在嘉陵厂并已经退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修建的足球场曾经是嘉陵厂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场所,由于久未打理,草皮已逐渐退化,现在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的嘉陵厂车间。
  1983年,工厂内迁重庆,定址重庆市西北郊双碑嘉陵江畔。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厂大门。
  1937年,工厂迁往湖南株洲。
  1932年,工厂迁往河南巩县。
  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制造分局在上海成立,嘉陵的前身是上海龙华枪子厂。
  嘉陵厂怡园内,曾经异常热闹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每天只有零星的老人在此打打拳、跑跑步。
  民品车间人去屋空,只有这棵大树依旧吐露新芽,显得有一丝凄凉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