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穿越中国76]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理坑村

时间:2013-7-31 10:55:11 文章来源: 银钢视窗

   从清华去理坑道路的两旁,是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骑行在田野纵横交错的阡陌上,你会看到水稻正在抽穗,丝瓜已初长成,辣椒红得热烈,棉铃绽放出丰收的笑容,手执长竿的稻草人在不知疲倦地独自守望……身处婺源的田野,视觉、听觉、嗅觉无不经历着乡土自然气息的濡染,感官上的清爽冲击足以令你我心醉情痴。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以前理坑票价20元 现在涨到了60原因就是和申遗有关。没申遗那会所有村子随便进的。







    进入陀川乡,映像最多的就是满街的来婺源写生的学生,理坑村现存明清古建筑一百二十余幢,村子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青石铺路,巷贯街连,层层叠叠的飞檐戗角和突兀多姿的马头墙,官邸民宅工艺精湛的雕梁画栋,整个村子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博览园,理坑现已成为全国美术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很快就和他们熟络起来,在他们羡慕我们摩旅天下的神情中,我们有点小陶醉了。







    那些早已在这混熟的学生们开始给我们支招了,你们骑摩托车来怕什么,不要带头盔,光着膀子直接往里看,手门票的一定会认为你们就是村子里的人,哈哈,多个朋友多条路啊,照做,直接就闯入到村子里面了,哈哈,今天心情真好。







    进入理坑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条山溪自东北向西南流动,水清澈而具有活力,但是从水流的速度、曲折性来看,似乎有点快和直……

    整个村落最精致的就算是那条山溪和沿河的黛瓦灰墙、马头墙重重的建筑群了,山溪在当地称为“坑”,这也是理坑得“坑”的来历,而“理“字则是指理坑原来是“理源”顾名思义,理学渊源之地。







    也许是盛夏季节天气太热的原因,游者走了,画者少了,桥下的村妇在溪边捶衣洗菜,村里曲巷幽深,儿童在其间穿梭嬉闹,那如带的溪水还是那样绕村静静的流淌,溪间,小桥三五座,映着水中的倒影,是别样的多情。







    走在理坑的村道中,人的精神也特别亢奋,可惜自己的摄影技术还没入门,明明是很好的房子,很有韵味的古巷、古弄,我却无法将它呈现, 理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等等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





    历史上,婺源也隶属于古徽州,理坑与黟县就隔着那道山。理坑的建筑等自然也就是徽派的建筑风格了。然而山这边的宏村、西递可谓开发的红红火火、甚至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然而仔细对比起来,理坑自有她的那份野趣与雅致。也就是这一点,最近几年她吸引着一批一批的人一次一次的前去,寻找那种曾经的家园的感觉。





    婺源舞草龙灯和堆宝塔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中秋婺源人都会坚守这些习俗,理坑也不例外。今天正好是中秋节,理坑村中一片忙碌的景象,男人们拿出祈福用的香灯,插在用稻草、木棍扎成的草龙上,走村串巷地舞动;女人们在溪边忙碌的准备丰盛的晚餐供一家老小美餐。





    婺源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有着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之意,起灯的日子,婺源民间的乡村,都会抬着板龙灯出巡祈福。八月十五闹灯,晚上必是万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晒场上观板龙灯的表演,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因为龙灯是由几十节或百余节活楔相连的长板凳组成,每条板凳上装两到三盏纸扎的灯笼,一节节的灯笼形成龙身,龙头龙尾皆用竹篾彩纸编饰,所以叫“板龙灯”。







    很可惜,我们团队今晚已经安排了中秋的活动,我们只能是在理坑匆匆而过了,无法看到夜晚的热闹景象。

    其实我们车队这次错过了每年的3、4月油菜花的最佳季节,看到的是一些破旧房子和当地人的生活,和其它地方相比特色并不太明显,看来来年的春天我还要再来一次。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