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统?鼎立? ——从隆鑫德系看行业产品格局或被打破(转载)

001.jpg


  尽管我们极其不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从摩托车技术角度出发,是没有真正的“中国摩托车”的,面对大江南北飞驰的铃木款、五羊款、公主款,无论是外表或内在,都洋溢着浓郁的“东洋风”,也就是——日系。

  在汽车界,日系、德系之争由来已久,此种称谓也为大家所接受。但就摩托车界而言,日系的说法似乎有些突然,究由也简单,一是摩托车行业相对草莽江湖一些,受“英雄莫问出处”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来可以说没有日系就没有当今的中国摩托车行业,大抵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故。换个角度思考,此时提出“日系”的说法,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摩托车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辉煌于本世纪初,这里面日系的推动可谓功不可没。嘉陵、新大洲、五羊背后是本田,建设背后是雅马哈,大长江、轻骑、金城、望江等的背后是铃木,日本四大家只有川崎折羽而归,这三大家在中国都影响甚巨,活得滋润又风光。而从产品来看,也符合这样的规律。80年代中国卖的是抱养的日系车型嘉陵70、建设80、AX100,90年代街上跑的是引进的日系车型五羊款、铃木王、CBT、CG款、踏板车,到了本世纪初开始不满足于产品和技术的掣肘,对五羊款、铃木王、CBT、CG款等进行贴花、头罩、边盖等的小改小动,相互模仿和抄袭,一时拷贝成风。1980年~2010年这三十年间,中国摩托车行业一口吃成了一个大胖子,跃居为世界摩托车产销第一大国,并为之沾沾自喜好几年,可没过多久就发现“大”而不“强”,终究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技术壁垒和技术瓶颈成为中国制造商们心中难言的痛。

  卅年河东,日系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规模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时至今日,因不好明言的原因,日系占据了市场,中国的制造企业却未取得实质性的技术成长,与其说是合作,倒不如说是日系渗透战术达到的一统局面。卅年河西,中国制造商们不安一隅,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踏上了更广泛的技术成长路线,合作方式以保持自我为初衷,合作领域包括汽车、ATV、通机等,合作伙伴大多选择欧美业界翘楚。他们急于打破目前日系的“实质一统”,勤奋好学,吸收各家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质控标准等等,渴望拥有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话语权。

  如此背景之下,技术仍嫌薄弱的中国制造商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借船”出海,此番就显得深思熟虑多了,保持充分自主,双方错位竞争、各取所需。宗申-比亚乔、钱江-贝纳利、隆鑫-宝马的技术吸纳在业内逐渐成长为另一股有别于日系的力量,其中又以隆鑫—宝马的纯粹技贸合作远景可期,双方的完全自主可确保持续的互动成长。2005年,作为全球四轮、两轮的顶级企业——德国宝马与隆鑫一拍即合,宝马需要坚实的臂膀助其进入中国庞大的高端市场,同时改善采购链和产品价值链,而隆鑫的目的十分明确,通过深度合作给自己注入强有力的催化剂。从宝马技术支持、隆鑫制造中国BMW650CC发动机开始,双方迄今已经走过了5个春秋。期间,隆鑫成为宝马650CC的发动机供应商、中国地区集成供应商、授权进口商,更有其它领域不断传出双方的合作佳音,其战略合作关系牢固程度可见一般。

  2010年,隆鑫推出德系机车,并确立为德系元年,可以揣测未来的技术、产品将沿走德系路线。目前,首批德系车款LX150-70C赛道、LX125-32LIII力豹、LX110-32天傲等都已先期上市,以“科技、安全、舒适、耐用”为核心诉求,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从镁合金到霸道再到德系,隆鑫这几年产品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寻求差异,不是停留营销层面。信心坚定,来自对行业永远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德系不是故事,隆鑫董事长高勇坦言:故事是建立在产品质量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同和口碑。我关注的是平常细节,而不是事件营销。姑且不论当前的隆鑫德系有多少宝马基因,仅工厂敢于突破日系封锁线的勇气就值得肯定。回顾中国摩托车的起源、发烧友心里的中国经典——长江750,与二战时的德国宝马R71具有极深的一脉传承的渊源,隆鑫德系也算是一种另类途径的回归。德系在工业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资本和深远的影响力,产品的“品质品位”形象扎根于全球消费者心中,以“德系”作为积极的牵引点,相信对隆鑫的技术开发、配套管理、制造工艺、质控手段,甚至于产品定位等都会打开全新而广阔的视野。

  隆鑫德系是否能打破当前日系及其衍生产品的一统格局?可能。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时间的磨砺和更多力量的参与。但无论如何,行业是更乐于看见N足鼎立之势的,只有走过这一阶段,中国摩托车行业才会开始走向真正的“大而强”,才会真正的崛起。
扫描二维码关注e摩微信公众号

返回列表